安徽率先完成自然資源“辦身份證”

地理實體編碼是自然資源“數字身份證”,是實現自然資源信息互聯互通、業務協同以及管理效能提升的關鍵基礎設施。記者7月15日從安徽省自然資源廳獲悉,安徽省聯合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在全國率先完成“地理實體編碼賦能自然資源管理”路徑探索。

據介紹,安徽省已初步建成了省級和市級(黃山市)地理實體標識節點平臺,成功構建了“一圖、一節點、一平臺、N應用”體系,通過全球唯一編碼破解數據孤島難題,實現自然資源不動產登記、耕地保護等重點業務的“一碼關聯”,成果已應用於黃山市“重大項目管理”“不動產登記”“耕地保護”“茶產業大腦”等領域。

通過“微升級”的方式,安徽首創可複製、可推廣的低成本自然資源管理“一碼貫通”解決方案,有效解決了向原有業務管理系統嵌入地理實體編碼的問題,爲地理實體編碼全國應用提供了方案模板。

採用地理實體編碼國際標準體系,安徽高起點建立了統一標識的技術體系,制定了地理實體編碼規則處理方案,開發了編碼、解碼、解析一體化數據治理工具軟件,爲全國進一步完善相關技術標準體系提供了借鑑。

日前,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聯合省測繪局、黃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黃山市舉辦了地理實體編碼賦能自然資源管理現場研討會,邀請全國13個省份的業內專家參與研討交流,面向全國推廣試點經驗和應用成果。(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郜徵 通訊員 佔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