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 plus調查91%企業缺乏友善同志作爲 職場性平仍有一大缺口

DEI是緊跟着ESG的重要趨勢,其核心正是ESG中的S(社會)面向,更是達人才永續的重要關鍵,而企業影響力評估(DEIIA)爲臺灣唯一 DEI評估工具,透過20個題目助企業瞭解自身在DEI的架構、行動、政策等面向上的發展狀況,推出以來深受企業好評。Alpha plus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邱亮士分析當中關於LGBT+面向的數據,發現有具體作爲的企業不到一成,認同多元性別友善、準備開始行動的企業也僅有 23.9%,而高達67.2%企業表示只遵循法規要求(例如禁止性傾向歧視),並未採取任何行動,對照上個月行政院民意調查結果有高達七成民衆支持同婚,顯示臺灣職場環境保守許多,導致LGBT+人才仍無法安心就業、自在工作。

在企業的具體作爲上,Alpha plus同步分析獨家的74項 DEI 指標發現,在多元性別(LGBT+)面向的12個指標中,「達成率」最高的三個作爲是主管會給LGBT+員工同等尊重與對待(91.0%)、在勞動契約中明訂禁止性傾向歧視(69.7%)、員工中有出櫃族羣(51.6%)。邱亮士說明,《就業服務法》與《性別平等工作法》原本就有禁止針對基於性別與性傾向的歧視,不意外地企業有較高達成率;最低達成的前三名作爲:提供跨性別醫療補助或保險(8.4%)、過去三年曾舉辦或參與LGBT+活動(12.9%)、過去一年內部曾辦LGBT+教育訓練(13.6%)。邱亮士進一步指出,有提供跨性別者支持性資源或對外發聲的企業仍是少數,且有做到的幾乎都是外商企業,但較讓人失望的是有進行LGBT+ 相關訓練或溝通的企業只有一成多,畢竟缺乏理解就是造成偏見的主因,對比企業高喊的性別平等,實不應獨漏多元性別。

根據Alpha plus與企業長期的互動經驗,目前企業在性別平等政策或教育訓練上確實仍停留在傳統的「兩性」框架,多元性別(LGBT+)則多被忽略,如此不僅讓「性別平等」意識不夠全面,更無法建立真正多元共融的職場。邱亮士表示,LGBT+ 議題過去常被視爲爭議性議題,但隨着社會文化與價值觀的改變,企業愈是刻意不碰觸,愈是凸顯與年輕世代人才的距離,面對日益嚴峻的缺工挑戰,沒有「表態」的企業將會越來越難找人。

根據美國Gallup與Alpha plus新世代人才白皮書兩項調查,Z世代自認是LGBT+的比例皆超過兩成,且年輕世代多認爲LGBT+議題是檢視職場友善的重要面向,但回頭看卻有高達九成的企業沒有作爲,顯示企業距離真正的「性別平等」仍有一大缺口。

邱亮士說,其實建立多元性別友善職場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並提供五個方法給企業參考:

1.將禁止性傾向或性別認同歧視與騷擾的政策納入員工守則與僱用契約

2.進行教育訓練與溝通,並融入公司原本的性平活動

3.檢視公司軟硬體有無多元性別意識,像是性別友善空間、表單中非二元性別的選項

4.管理階層公開宣示或承諾,或對外參與活動

5.建立內部支持系統(如ERG員工資源團體)

最後,在LGBT+方面有積極作爲的企業中,包含了Alpha plus 發起的企業交流組織「DEI Network」中的奧美集團、渣打銀行、Sanofi、Unilever、臺灣默克、臺北國泰萬怡酒店等,儘管還是以外商爲主,期待未來有更多本土企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