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物業服務場景大模型發佈 直擊行業招投標效率瓶頸

本報記者 盧志坤 北京報道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與行業競爭加劇的雙重背景下,傳統勞動密集型的物業管理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

近日,由中指研究院聯合人工智能公司小冰、指尖科技共同研發的AI物業服務場景大模型正式發佈。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這款聚焦物業招投標場景的AI(人工智能)產品,旨在解決行業長期面臨的高人力成本、低利潤率以及招投標流程煩瑣低效等痛點。

據介紹,該產品依託中指研究院的行業數據庫與AI的深度學習能力,在標書撰寫階段,能夠實現結構化內容自動填充,將標書編制週期壓縮90%,有望將中標率提升3倍,爲物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供新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聚焦行業痛點

AI物業服務場景大模型的誕生,源於物業管理行業長期存在的核心痛點。

物業管理作爲典型的人力密集型行業,長期受困於“兩高一低”——即高人工成本、高運營壓力、低利潤率的現實。

中指研究院報告數據顯示,人工成本在物業企業營業成本中佔比高達55%以上,成爲制約發展的關鍵瓶頸。

與此同時,2024年百強物企淨利率均值降至4.98%,行業普遍面臨“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在這樣的經營環境下,獲取新項目、擴大管理規模的核心環節——招投標工作,其效率和成功率對企業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

傳統的物業項目招投標流程,往往涉及大量人力和時間投入。企業需要專人實時追蹤全國範圍內海量的公開招標信息,篩選匹配自身資質的項目,再依據複雜的評分標準,耗費大量精力編寫標書。

這一過程不僅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且容易因信息遺漏、標書質量不高或對評分點把握不準而導致廢標或錯失商機。

基於這些行業普遍存在的難題,AI物業服務場景大模型的推出旨在利用AI技術實現招投標全流程的智能化賦能。

據中指研究院方面介紹,該產品能實時追蹤全國公開招標信息,提前預警商機。且通過本地化部署,在保障企業數據安全的前提下,精準分析招標文件,覆蓋標書評分點。

中指研究院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企業通過AI物業服務場景大模型,則可匹配自身資質和招標需求,鎖定匹配度超過85%的高價值項目,剔除低效標訊。參標數量較平時提升5倍。

而基於AI的多維度評測能力,除了預測中標率,AI物業服務場景大模型內置的同行情報庫,還能幫助企業洞察同行的價格策略、市場規模、運營成本等信息,建立差異化競爭壁壘。

此外,在標書撰寫階段,AI物業服務場景大模型能夠實現結構化內容自動填充,將標書編制週期壓縮90%。 據稱其還會從評委視角,對標書進行缺陷掃描,提升97%的評分點覆蓋率,嚴控廢標風險,有望將中標率提升3倍。

中指研究院物業事業部研究副總監彭雨表示,這場由AI技術驅動的行業變革,正在將物業管理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服務,轉變爲科技賦能的現代服務業。

物管行業智能化躍遷挑戰

按照中指研究院發佈的報告內容,未來AI賦能的重點將從工具創新轉向場景落地,圍繞客戶服務(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感知)、設施運維(從人工巡檢到智能預警)、空間治理(空間資源活化、綠色低碳運營)三大核心場景,推動物業服務向精細化、個性化、智能化持續演進,實現“從工具革命到場景躍遷”。

不過,要實現這一智能化躍遷,物業管理行業仍需克服諸多現實挑戰。

首先是成本與效益的平衡問題。AI系統,尤其是涉及硬件部署(如AIoT設備、服務機器人)和複雜平臺建設的項目,初期投入巨大。儘管長期來看,如智慧安防系統可能節省超50%的人力成本,但其投資回報週期往往需要3—5年甚至更長。這種“高投入—慢收益”的特性,對利潤本就微薄的物企構成了顯著的資金壓力。此外,數據存儲、算法迭代、網絡專線、安全認證等“隱性成本”也容易被低估。

其次,技術集成與標準化難題突出。行業內系統林立,“數據孤島”現象嚴重,不同供應商的硬件設備(如智能門禁、監控、能耗表等)往往採用不同的通信協議和數據格式,導致互聯互通困難,難以形成統一的數據底座支撐AI應用。技術標準的缺失,使得系統集成成本高昂,效率低下。

不僅如此,人才與組織的適配同樣存在較大挑戰。這是因爲,物業行業普遍缺乏既懂物業管理業務又懂AI技術的複合型人才。傳統的“師徒制”難以傳授智能設備運維知識,系統化培訓又受制於成本和資源。同時,許多物企沿用的多層級、垂直化的管理架構,也難以適應智慧化服務所需的快速響應和敏捷迭代需求,部門壁壘可能進一步削弱智慧系統的協同效能。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更是不可逾越的紅線。報告指出,AI應用依賴數據採集與分析,但這往往觸及業主隱私邊界。如何在滿足合規要求(如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最小必要原則”“知情同意”等)與發揮技術效用之間取得平衡,是物企必須審慎處理的難題。過度採集或數據泄露可能引發用戶投訴甚至法律風險,而合規投入又可能增加成本、限制數據價值的釋放。

面對這些挑戰,報告給出了應對建議:採取“小步快跑”的實施路徑,通過“試點驗證—優化迭代—規模複製”分階段推進;探索設備租賃、服務訂閱等輕資產模式以緩解資金壓力;加強行業內及跨界合作,如“AI生態夥伴”計劃,共同優化模型、分攤成本;重視人才培養,通過內培外引、校企合作(如萬物雲、龍湖等已與職業院校合作)定向培養“數字管家”;推動組織架構向扁平化、敏捷化轉型,打破部門牆;積極參與推動行業接口標準統一(如設備通信“三統一”原則);建立嚴格的數據分級授權、透明使用機制和安全保障體系,在合規框架下最大化數據價值。

(編輯:盧志坤 審覈:童海華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