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座“橋”(新媒視點)

餘 力

商貿往來,都需要一個通道。在古代,這條通道是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等,客商們跋山涉水,通過“面對面”交易,將貨物運送到買家手裡;現代社會,這條通道是發達的互聯網和物流系統,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買賣雙方,足不出戶就能“鍵對鍵”完成支付和發貨;如今,這條通道正在因爲AI技術的應用,兼顧了“鍵對鍵”的便捷和“面對面”的溫度,地域、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限制逐漸被打破,AI,正爲全球貿易搭建一座無縫對接、直接交流的橋樑。

這座“橋”,拉近了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生成式AI的興起,讓跨境電商服務變得精準而多樣。比如,電商平臺亞馬遜推出了購物聊天機器人、賣家AI助手和AI購物指南等,這些AI工具,不僅可以幫助消費者尋找符合興趣的新產品,甚至還能聊些家長裡短,提供“情緒價值”。阿里巴巴國際站推出的AI外貿工具,覆蓋市場分析、產品優化、客戶溝通等環節,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提供定製化產品推薦,大幅提升了用戶轉化率和銷售額。京東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海外倉儲佈局和配送路線,實現了物流成本的降低和配送效率的提升,用戶收貨時長進一步縮短。

隨着AI技術愈發成熟,越來越多消費者改變了自己的購物習慣,熱情擁抱AI。有市場調查數據顯示,約六成消費者已經用AI工具取代傳統搜索引擎來進行購物,尤其是“Z世代”消費者,更熱衷於獲得由AI提供的個性化內容和產品推薦。

這座“橋”,拉近了中小企業主與國際市場的距離。AI賦能跨境電商,不僅提升了消費者體驗,還爲更多中小企業打開了通往國際市場的大門,爲他們的全球化發展帶來新機遇。

長期以來,中小企業要想走向國際市場,困難重重。深圳華強北的電子賣家需要僱上十幾個小語種客服,支付不菲的人工費用,才能勉強應付歐洲市場的諮詢;義烏小商品城的老闆們,想要精準瞭解世界各國市場的特點,只能對着世界地圖選擇目標市場後再去整理資料。如今,因爲AI技術的應用,這些“堵點”逐步得到解決。

比如,一些中小型跨境電商企業接入了DeepSeek(深度求索)模型,升級公司已有的智能化解決方案。無論是精準的市場分析、智能化的客戶服務,還是高效的物流配送與供應鏈管理等各個關鍵環節,AI都展現出較強的洞察能力。義烏許多中小零售業主,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內嵌的智能翻譯和客服系統,實現與世界各國賣家的無縫對接,一些企業主因此“爆單”,營業額連漲數倍。

從更宏觀的視野來看,AI賦能跨境電商,彰顯出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數字經濟合作中的廣闊應用前景。AI,搭建了一條全球數字經濟合作之“橋”。

近年來,中國多次提出,願意加強與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字經濟合作,推動建設創新型世界經濟,引領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新興領域規則制定等。這種合作,不僅是經濟和科技意義上的,同時也是文化意義上的,AI讓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們能夠順暢交流,推動形成更加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和更加緊密的文化交流網絡。比如,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中,世界各國通過AI技術,深化了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多個領域的合作,不僅加強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也促進了民心相通。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AI在促進全球數字經濟合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存在時滯性,部分欠發達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難以充分享受AI技術帶來的紅利;再如,AI領域存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問題,數據泄露和濫用現象時有發生等等。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求我們繼續推動全球人工智能能力建設,促進技術普惠,另一方面,也在呼喚各方加強協同,推進全球人工智能風險治理,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控。

有人說,AI將全球貿易變成了24小時不打烊的超級市場。建設好這個“超級市場”,需要我們時刻保持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確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類,發揮好它在數字經濟合作中的“橋樑”作用。

(作者爲南京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