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原住民”需要“守門人”(新媒視點)
近年來,網絡上發生了好幾起“開盒”風波。所謂“開盒”,可不是“開驚喜盲盒”,而是通過網絡信息揭露他人隱私,不僅讓受害者“社死”,還對其進行騷擾和恐嚇。不同於之前的“人肉搜索”,網絡“開盒”背後有一條完整灰色產業鏈,包括引流獲客、技術更新、運營管理等環節。
在已曝光的“開盒者”中,不乏未成年人。作爲網絡“原住民”和網絡文化的重要生產者,他們的動機各異,泄私憤、純炫技、博眼球,更有甚者從圍觀看客變成違法幫兇,把“開盒”當成獲取羣體地位的手段。他們享受着技術賦予的“無所不能”的錯覺,卻沒有明確責任邊界,形成了扭曲的價值認同。
我們生活在“大數據時代”,大數據的特點之一在於高度關聯。每個人每天在網絡空間留下的瀏覽、下單、評論、點贊等數字軌跡,但凡有不軌之人爬取收集進行關聯,就可能拼湊出每個人的愛好、家庭住址、社會關係等隱私信息。“開盒”行爲的本質,就是把個人隱私當作商品,把有尊嚴的人異化爲一個個“數據包”展開交易。
在這個過程中,未成年人更容易成爲“受害者”和“施暴者”。成爲“受害者”,是因爲隱私保護意識的缺失,未成年人作爲網絡“原住民”,更容易在不經意間把個人隱私曬在網上。成爲“施暴者”,是因爲未成年人法律意識較弱,情緒較不穩定,又具備一定的網絡搜索、信息收集能力,容易一言不合就“開盒”。
更有甚者,個別未成年人還將“開盒”作爲犯罪牟利的手段。在一起“開盒”案件中,兩名未成年人主導的“開盒”團伙竟能形成規模化的犯罪網絡。由此看出,“開盒”導致的隱私泄漏、權益侵害,已不是由於單一主體行爲失範,而是數據主權缺失及監管滯後帶來的系統性隱患。
如今,數字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科技創新,也重塑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每個人不僅是現實世界中有血有肉、有社會關係的人,也成了由各種數據構成的“數字人”。因此,像保護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一樣,必須關注和保護我們在虛擬世界裡的那個“數據分身”。尤其是未成年人,更需要社會在其成長過程中爲他們保駕護航。
網絡“原住民”需要“守門人”,如何當好這個“守門人”?
在短期措施方面,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治理對未成年人的“開盒掛人”亂象。密切關注涉未成年人網暴風險,深入排查“校園牆”“留言板”等環節“開盒掛人”問題。阻斷傳播渠道,督促網站平臺深入清理各類違法發佈個人信息、誘導網民跟進泄露隱私等信息內容,對存在組織煽動“開盒”、提供“開盒”服務等行爲的賬號、羣組予以關閉或者解散。
從長遠看,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明確網絡“開盒”的法律性質,制定清晰的懲處標準;升級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措施,嚴格限制各類平臺過度收集和使用用戶數據;還需要解決追責中的難題,比如鎖定幕後黑手、認定具體行爲、評估危害後果等,加強法律懲戒,形成有效震懾。
治理亂象,不僅要關注現象本身的“腠理之患”,更要着眼根本——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從法律普及、道德引導等多方面入手,培養健康向上的用網習慣,涵養積極陽光的上網心態。做到這些,才能從根本上關閉泄露隱私、網絡暴力的“盒子”,才能爲網絡“原住民”打開一片晴空。
(作者分別爲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