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融入大學生活/別讓機器變傳聲筒! 臺大中文系學生曝文組優勢:精準形容人性
製圖/聯合新聞網,攝影/劉奕伶
同學考試全用AI寫…中文系教授一眼看穿
中文系較爲傳統,有些課程仍採用手寫報告、考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AI作弊的可能性,繫上教授雖然沒有嚴令禁止使用AI,但家維分享,其實中文系教授很容易分辨得出來學生的用字遣詞是否有使用AI,曾經有一堂課由於學生考試分數不佳,教授提供額外加分機會,開放居家作答,結果有同學完全使用AI生成答案,讓教授感到荒謬又好笑。
家維不會在作業上完全使用AI的答案,絕大多數都是自己發想、撰寫,頂多請AI提供切點靈感等,自己再延伸發想,「有時候AI會提出一針見血的論點,就很適合放在結尾,但前面的內容都還是要自己想」;家維還有嘗試在設計講義時請AI幫忙想一些笑話,「但是它(AI)給的就很不好笑,這可能是它的幽默,但我們人類get不到」。
另外,很多師長會形容家維是個「認真」的學生,讓他反思是否意味着自己做事過分嚴謹、緊繃?進一步思考「認真」和「任真」的意義,便和GPT展開兩個詞彙的思辨。
文組中的文組!優勢大公開 對自己有「自負」
身爲文組中的文組:中文系,家維認爲能夠使用精準的文字去形容情感,是文組生最可貴的地方,「我們能夠對人或情感有比較細膩、深刻的覺察,去討論『生而爲人』具有的『人性』,對於事情能夠產生出自己判斷的基準跟價值觀,然後使用恰當的文字去表達」,這是AI無法體現的。
也因此,家維對自己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信心,「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自負或堅持」,不論是回答題目或創作,「基本上都還是喜歡看到自己寫出來、呈現出來的東西」,對於使用AI是否讓人變懶惰並沒有太大的擔憂,不過他也強調,「自律」還是最重要的。
家維分享使用GPT指令。攝影/劉奕伶
文理使用AI不同調 年齡、認知有影響
基於對文字的堅持,家維在社團活動時發現文理組的差異,「理工科的夥伴會直接用AI生產社團貼文」,一開始家維心裡對這種「一看就很AI感」的貼文有點反感,後來想想,自己可以扮演好「中文系」的角色,去把貼文的用字遣詞再調整過,讓文章看起來通順,「我們對文字的信仰也是有差異的,中文系學生對文字有自己的執着,但其他人可能就覺得可以直接使用AI產出的文字」。
除了文理組差異,家維在參加臺大教育學程的實踐課時發現,年齡小的孩子們雖然也會使用AI做作業,但是由於認知還不成熟,下的指令都很粗糙,導致得到的結果文不對題,但孩子們也不知道怎麼辦,或是沒意識到這有什麼問題,就直接複製貼上交差了事。家維認爲,要操作AI,還是要有一定年紀、受過國民教育、有判斷能力、能爲自己負責比較適合。
熟悉AI技能是加分 但「背景知識」仍是基本盤
在越來越多家長培養小孩進入理工產業的時代,家維仍堅定想當國文老師的夢想,AI融入教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未來教甄時就有可能被問到身爲老師,該怎麼結合這種趨勢、怎麼設計課程、設定評量方式等,「我覺得對AI技能熟悉的話(進入教師職業)會加分」。
不過加分歸加分,家維認爲教育還是要回歸「能力培養」的根本,若只是爲了應付考試而硬塞硬背,學生對學科的理解受限於課本範圍、考完就忘,那透過AI確實有可能幫助開拓廣泛思維,但沒有背景知識,就有可能被AI帶着走;沒有判斷能力,就會吸收錯誤的知識還不自知。因此基礎知識和判斷能力是人類更需具備的,「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該自己說話的時候就要自己說,不要讓機器成爲傳聲筒」。
受訪者家維。攝影/劉奕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