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的就業焦慮與社會挑戰 工作還會屬於人類嗎?
▲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成爲全球社會無法忽視的現實,它既帶來驚人的效率與創新,也伴隨着前所未有的就業不安與結構衝擊。(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張瑞雄/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成爲全球社會無法忽視的現實,它既帶來驚人的效率與創新,也伴隨着前所未有的就業不安與結構衝擊。無論是在矽谷的科技巨頭、倫敦的金融辦公室,還是在臺灣新創與企業職場,人們都在感受一股隱約卻持續擴大的張力,工作還會屬於人類嗎?社會該如何在變動中保持穩定?
AI的滲透加大社會不平等 大量中低階勞動者面臨被邊緣化危險
在最新數據中,Z世代員工在科技公司中的比例在短短兩年內腰斬。入門級的工作逐漸被自動化工具取代,許多21至25歲的年輕人難以踏進職場。甚至高等學歷也不再保證穩定的就業,連MBA畢業生也面臨比以往更高的失業率。
這不僅是個人職涯的挑戰,更可能在企業內部形成接班斷層。當千禧世代晉升高位時,缺乏新血進入的結構,可能讓中層領導階層陷入真空,影響企業長遠發展。
諷刺的是,即便是那些專注於建構AI的人,也難逃被裁的命運。Google的AI團隊中,上百名負責評估AI迴應品質的專業人士失去了工作,xAI和Meta同樣大幅縮減相關部門。
這顯示即便擁有高階專業,仍可能在資本壓力下被取代。企業一方面用數百萬美元挖角頂尖人才,另一方面卻視數千名基層工程師和標註人員爲可隨時更換的耗材。AI產業的光鮮外表下,潛藏着不穩定與不平等的現實。
調查顯示,英國勞工對AI的態度充滿矛盾。一方面,政策制定者大力推動AI導入,希望它能提升效率與競爭力;另一方面,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爲AI威脅社會結構,六成以上的人不相信它能取代人際互動。
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分之一的員工選擇對上司隱瞞自己使用AI工具,因爲擔心被質疑能力不足。這種「AI羞辱」現象揭露了信任鴻溝,政府與企業希望加速AI的普及,但基層勞工卻質疑這是否真正有利於他們。
AI的滲透正逐漸加大社會不平等,高薪的專業人才與少數精英企業獲得豐厚資源,而大量中低階勞動者則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
當管理職也因組織精簡而逐步減少,社會將出現一種「兩頭壓縮」的局面。年輕人難以進場,中階主管逐漸消失,上層精英與基層自動化之間的斷層愈發明顯。這種結構若持續,將侵蝕社會的穩定基礎,甚至可能引發世代矛盾與信任危機。
▼AI的滲透正逐漸加大社會不平等,高薪的專業人才與少數精英企業獲得豐厚資源,而大量中低階勞動者則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圖/路透)
選擇如何面對AI 可以是危機也可以是契機
AI的崛起不會停止,問題在於社會如何適應。年輕世代不能再依靠單一技能生存,而必須持續學習、靈活轉換。懂得與AI協作,而非與它競爭,將成爲未來的生存之道。
對政府而言,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推動在職轉型訓練,以及設立安全網,都是必要的責任。企業則需要重新思考用人策略,不僅追求短期效率,更要考量長期的人才接續與文化延續。
AI不應只是資本的工具,而應成爲促進社會共榮的動力。若能透過政策設計與企業責任,讓科技紅利被公平分配,AI才能真正成爲人類的助手,而不是奪走未來的掠奪者。
這是一場無法逆轉的浪潮,但並非無法駕馭。AI既能創造新的價值,也可能瓦解既有秩序,這取決於我們選擇如何面對,它可以是危機,也可以是契機。
唯有建立平衡與信任,社會才能在科技洪流中找到新的立足點,讓工作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人類價值與尊嚴的體現。
▼年輕世代不能再依靠單一技能生存,而必須持續學習、靈活轉換。懂得與AI協作,而非與它競爭,將成爲未來的生存之道。(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