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百工百業的AI應用

加速企業展開AI應用,需要仰賴「資訊服務產業的業者們」,從供給導向與企業的資訊人員一起合作。圖/本報資料照片

檢視1990年以來臺灣經濟發展的軌跡,總體GDP從4.47兆元成長了5.71倍,達到25.54兆元。回顧那段時期的「產業經濟擔憂」,不外乎製造業的「空洞化」以及「未雨綢繆」的服務業國際化。經過這段日子,臺灣製造業GDP成長5.75倍,服務業成長5.87倍。製造業佔GDP的比重沒有如先進國家一樣,成現出下滑的趨勢,轉變爲服務業擔綱的情況。臺灣這幾年產業經濟發展的配置,製造業的比重從2001年下滑到28.89%的歷史低點,逐步上升到39.62%的現像。

最近美國政府準備用「關稅手段」,達到提升美國製造業GDP佔比的目標。觀察過去美國經濟表現,服務業從各國獲得的貿易順差,只有製造業依賴各國生產的貿易逆差的1/10而已。從這種結果來看,與其想方設法,不如採用讓製造業回到美國的關稅手段。

對臺灣未來的產業發展而言,「護國神山」給衆多企業老闆們帶來企業再一個十年發展的「新機會」,而這個機會似乎跟「AI」脫不開關係。AI是現階段資訊技術的「創新革命」,正如同1997年「網際網路」剛剛開始ㄧ樣,當時有人「懷疑」、有人「追逐」、更有人想靠「嘗一嘗滋味」就「一躑中的」的「投資報酬」心態。

我們可以透過歐美各國企業利用 AI 做出應用的經驗,來做爲我們發展借鏡:

1、Model as a service:讓百工百業帶着自己的「data」練出屬於企業可以傳家的「模型」,企業纔會有更智慧的「工廠」、「店舖」持續創新經營。

2、Revenue content handle by AI:許多老闆關心資訊單位要投入「AI」,同時也關心產出的「效益」。因此,透過 AI 來掌握企業日常工作已經產生的「營收有關內容」,發掘更多經驗看不見的「生意」,是一種很符合投報的應用。

3、AI agent in workflow:許多企業投入數據練模型的目的是爲了在「流程中」使用「模型」,所以AI在流程中的工作是「硬需求」,卻也是一種「資訊的苦工」,所以,靠AI來當「苦工」才能讓更多AI進入企業的流程中。

4、AI人才晉用、考覈:從選才到員訓與晉升考覈,是目前在企業內部管理上突破現狀最大的突破,用了影像辨識、數據標示、訓練屬性標籤,追蹤考覈思考等各種不同的AI技術。

想起1992年因爲「協助當地導入系統」而外派一年半的往事。當年協助馬來西亞證券商解決兩天才能產生對帳單的經驗,不禁想起要加速企業展開AI應用,不能讓企業內的資訊人員孤單面對。需要仰賴「資訊服務產業的業者們」,從供給導向與企業的資訊人員一起合作,「做好做實」、「建立口碑」,才能持續讓臺灣的製造業與服務業往上提升競爭力,共享護國神山帶給我們的「十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