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席捲 中研院長:應用落實攸關臺灣前途
中央研究院今(19)日舉辦「院區開放日、兒童科普日」,並且因應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各行各業,舉辦「AI的多重宇宙」主題演講,由中研院長廖俊智及3位研究員闡述AI對未來世界的幫助。(賀培晏攝)
中央研究院今(19)日舉辦「院區開放日、兒童科普日」,並且因應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各行各業,舉辦「AI的多重宇宙」主題演講,由中研院長廖俊智及3位研究員闡述AI對未來世界的幫助,廖俊智指出,要達成百工百業用AI需要各產業皆保留大量數據,並利用深度學習訓練其模型,倘若沒有走這一步,那臺灣不會有前途,同時也呼籲年輕學子,未來無論從事任何行業,都需要具備基本AI應用。
中研院介紹,本次主題演講共分3主題,分別爲由資創中心研究員曹昱介紹的「AI驅動的口語溝通輔助科技」、研究員王釧茹的「電腦如何學會解讀金融秘密」,以及資訊所特聘研究員廖弘源的「從深度學習到行爲分析」,內容深入淺出應用廣泛,吸引學生、科技從業人員、甚至豬農提問。
民衆提問內容不乏「如何透過AI精準掌握豬隻健康狀態」、「AI是否能如同人腦擁有多重思考邏輯」等,對此廖俊智迴應,百工百業用AI爲目前政府提倡的議題,但容不容易做又是一回事,爲此產業需要講所有細節數據保留並提供給AI進行深度學習,而此數據也包含「原先認爲不重要」的,舉凡機器設備年份、維修紀錄等,倘若產業沒有踏出這一步,那臺灣將不會有前途。
廖俊智強調,AI最重要的便是大量數據與訓練,而這正好呼應了百工百業用AI的願景,能夠提供AI極爲大量的資料,有了數據,再來就需要相對應的算力,因此也盼政府能夠再增添算力因應,同時也呼籲年輕學子,未來絕對需要具備AI應用能力,否則將難以在社會生存。
針對演講內容,曹昱說明,AI不只「聽得懂」語音,藉由影像與語境線索,還能「修復」語音訊號,協助個人化的即時溝通,幫助聽力受損者更清楚地理解語言內容:王釧茹則表示,AI是放大鏡也是顯微鏡,能輔助人類看見過去難以察覺的線索,以金融業爲例,透過AI分析年報可縮短50%所需時間,同時提升42%精準度,爲人類創造更多思考時間。
廖弘源分享,藉由AI從影片中擷取小鼠的行爲特徵、分析變化,精準辨識慢性疼痛的跡象。他表示:「將AI資訊技術與應用在解決跨領域的題目,能夠解開更大、更復雜的問題」當AI讀懂你的痛,也能爲臨牀應用開啓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