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AI是繁榮還是泡沫?
勞動市場正面臨真實壓力,低技術白領工作面臨被AI取代的風險。圖/新華社
在AI狂熱中,市場與企業端已出現早期跡象顯示實質的生產力提升,其影響正逐步擴散至經濟增長、通膨、勞動市場與資產價格。最近,一家晶片製造商與領先AI公司達成價值數10億美元的協議後,股價應聲飆升四成,正是科技在股市中展現力量的鮮明例證。過去幾年,AI的投資熱潮,更把標準普爾500指數屢屢送上新高,而主要動能幾乎完全來自超大型科技公司。
在這樣的背景下,幾個問題自然浮現:這是否是一個即將破裂的典型資產泡沫?抑或是深遠改變經濟與社會的催化劑?或其實兩者皆是呢?目前或許難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AI會長期存在,其影響已在擴大、且開始可被衡量。
近期美國數據呈現不尋常的現象:實質經濟穩健,但整體就業增長偏低,這意味着「生產力」正發揮更大的作用。從美國勞工統計局9月發佈的年度初步修訂數據中清楚可見—截至2025年3月的12個月新增職位總數下調91.1萬個,但該期間與後續的經濟增長仍相對強勁。
巨大的成本效率與勞動生產力提升,是企業採用AI的主因。當前科技公司最先受惠:自2022年底ChatGPT問世以來,部分龍頭企業的員工人均營收已提升38%,更廣泛來看,標準普爾軟體與服務業指數成分公司每名員工所創造的收入成長,自2023年以來加速至每年10%,高於2016至2022年的約3.3%,AI前後水準落差約3成。若AI持續滲透至其他產業,最終影響將更爲可觀。
然而,這些生產力的提升並不平均且伴隨相應風險。從地區看,美國與大陸進展較快,受惠於較寬鬆的監管、鉅額投資及密集部署;反觀歐洲因監管優先的立場減慢了商業應用,進展較落後。這樣的分歧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影響競爭格局和跨國資本配置。
從產業看,投入運算、網路與部署的高額AI資本支出,不太可能以目前的速度無限期的成長,一旦支出趨緩,過去幾年最受惠於這些投資的公司之表現差距可能擴大。同時,創造性破壞將使持久贏家與輸家並存,其結果是AI相關股票的走勢可能將更爲波動。
更重要的是,勞動市場正面臨真實壓力,低技術白領工作面臨被取代的風險。若勞動市場出現廣泛干擾,將對政策構成深遠影響,全球政府最終需要妥善應對。
上述種種已使短中期的投資環境變得更復雜。關鍵在於AI所帶來的生產力效應,將以何種路徑、何種速度,滲透至企業利潤、薪資、評價與政策。現在雖尚難以定論,但美國成長的韌性,加上就業低迷,似乎暗示AI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可能比原先想像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