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巨頭重兵佈局,深度解析AI智能體:爲什麼說它纔是AI的終極形態?
今天看到這麼一個觀點,說很少有新興技術能夠比代理人工智能 (Agentic AI)爲組織提供更多機會來加速生產力和轉變業務運營,其前景甚至超過了其表親生成人工智能 (GenAI)。
另外還看到華泰證券的一個報告,稱生成式AI正邁入以AI智能體爲主導的新發展階段。
這裡所說的代理人工智能,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智能體的概念。最近我也參加過多場活動,也上手實測了不少主打智能體的AI產品,很明顯感覺到智能體概念的持續升溫。
清晰的感知到,這或許就是自從ChatGPT問世後,躁動了許久的AI領域,一路進化的最新態勢。今天就試圖帶大家去探尋一下,這幅更宏大的全球智能體發展圖景。
一:從“博學大腦”到“全能打工人”: 智能體究竟是什麼?
要理解智能體(Agent)爲何被寄予厚望,我們首先要弄清它與我們熟悉的生成式AI(GenAI)的根本區別。
如果說以ChatGPT爲代表的GenAI是一個知識淵博、有問必答的“大腦”,那麼AI智能體就是爲這個大腦裝上了“手和腳”,讓它從一個“對話者”變成一個“行動者”。
GenAI工具受其編程邏輯的約束,擅長根據指令生成內容,但它的行動力到此爲止。而智能體則被賦予了更高級的能力:
它被委託一個目標,然後可以自主地進行理解、規劃、調用工具,並與環境交互以達成這個目標。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之前實測的一句話生成一部三五分鐘,甚至10分鐘的超清視頻大片。劇本、分鏡、配樂、畫面生成……這些需要耗費人類團隊數週的工作,智能體一次性就能完成 。
業內專家提出了一個清晰的智能體進化路徑,大致可分爲幾個階段:從最初只能進行簡單問答的L1級聊天助手,到需要人類預設流程的L2級工作流智能體,再到能夠像領域專家一樣自主規劃任務的L3級推理型智能體。而當前競爭最激烈的,則是L4級的多智能體系統,它能夠讓多個專長不同的智能體協同作戰,像一個團隊一樣解決跨領域的複雜問題。
從這個進化路徑可以看出,AI的發展方向正從追求單一模型的“更大、更強”,轉向構建一個能夠協同作戰的“智能生態系統”。
這正是智能體概念持續升溫的根本原因——它標誌着AI正從一個“工具”,向一個真正的“合作伙伴”和“數字勞動力”轉變。
全球巨頭“亮劍”, 智能體賽道的“現在進行時”
智能體的浪潮並非空談,放眼全球,科技巨頭們早已重兵佈局,爭相亮出自己的“王牌”,將這個未來概念加速推向“現在進行時”。
微軟:將智能體植入生產力的每一個角落
微軟的戰略是“無處不Copilot”。它正致力於將Copilot從一個應用內的助手,升級爲一個能夠橫跨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 365全家桶、Teams協作平臺和Azure雲服務的“超級智能體”。
未來的Copilot將不再僅僅是幫你寫郵件或總結文檔,而是能理解“爲下週的銷售會議準備一份完整的報告”這樣的複雜指令,然後自主地從Excel調取數據、在PowerPoint中生成圖表、從Teams的聊天記錄中提取要點,並最終爲你整合成一份完整的演示文稿。
此外,微軟還開源了AutoGen這樣的框架,旨在幫助開發者構建強大的多智能體應用,其目標是打造一個龐大的、協同工作的AI智能體網絡,將智能體能力深度融入到數字工作的每一個環節。
谷歌:以多模態通用AI定義未來交互
谷歌則將賭注押在了多模態和通用性上。其在I/O大會上驚豔亮相的Project Astra計劃,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Astra的目標是打造一個能看、能聽、能說、能記憶、能理解複雜情境的通用AI代理。在演示中,它能通過手機攝像頭實時識別周圍環境,理解代碼,甚至記住物品的存放位置,展現了其作爲“日常生活全能助手”的巨大潛力。
這背後是谷歌Gemini模型的強大能力,尤其是其天生的多模態理解和“工具使用”(Tool Use)能力,使其可以調用各種API來執行現實世界的任務。
對企業用戶,谷歌則提供了Vertex AI Agent Builder,幫助他們快速構建面向特定業務場景的智能體。
OpenAI:通往AGI之路的關鍵里程碑
作爲引領本輪AI浪潮的先鋒,OpenAI將智能體視爲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關鍵路徑。其推出的GPTs可以看作是構建智能體的初步嘗試,讓用戶可以爲特定任務創建自定義的ChatGPT版本。
但OpenAI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其正在積極研發能夠自主操作計算機桌面環境、使用瀏覽器、操作各種軟件來完成複雜任務的下一代智能體。這種智能體將能夠像人類一樣與數字世界交互,從預訂機票到管理複雜的項目,真正成爲人類能力的延伸。
NVIDIA:爲智能體時代提供“軍火庫”
在這場競賽中,NVIDIA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軍火商”角色。它不僅爲全球AI公司提供算力強大的GPU,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構建一個完整的智能體開發和運行平臺。
其推出的NIM(NVIDIA Inference Microservices)等工具,讓開發者可以輕鬆地將模型打包成可調用的服務,這是構建智能體的基石。
最近,NVIDIA甚至發佈了專爲人形機器人設計的“GR00T”項目,展示了其將智能體能力從數字世界延伸到物理世界的雄心。
當然,在這場全球性的競賽中,中國的科技力量同樣不容小覷。諸如百度、360等公司也已推出了面向公衆的、能夠處理複雜任務的多智能體平臺,顯示了這一領域的全球同步發展態勢。
“數字員工”照進現實, 智能體如何顛覆百行千業
那說了這麼多高大上的技術,這些“AI智能體”到底會怎麼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呢?簡單說,就是各行各業都會迎來一批不知疲倦、能力超強的“數字員工”。
比如說,我們都煩透了和那些只會說“請問有什麼可以幫您”的機器人客服打交道。未來的智能體客服就不一樣了,它們會有更大的自主權,能像真人一樣,調取你的資料,理解你的問題,真正幫你把事情給辦了。
在公司內部,這些“數字員工”更是大顯身手。管倉庫的智能體可以24小時盯着庫存,一旦發現要斷貨,它自己就能重新安排發貨路線和時間。
對於程序員小哥來說,很多繁瑣又重複的編程工作也可以甩給AI智能體了,它們能幫忙寫新功能、檢查代碼、還能實時抓Bug。甚至在一些超酷的領域,比如“數字孿生”(就是給一個真實機器在電腦裡建個一模一樣的模型),智能體可以分析各種數據,模擬機器運轉,提前告訴你哪會出故障,甚至還能組團幫忙安排修理。
當然,有好處也有風險。最直接的挑戰就是網絡安全。你想啊,當黑客也用上了“智能體黑客”,他們就能發動又快又猛的自動化攻擊。這就逼着我們必須得有自己的“安全智能體”戰隊,未來網絡世界的攻防,很可能就是兩撥AI智能體之間的較量了。
聽起來是不是感覺未來已來,但又有點遙遠?確實,這條路雖然前景光明,但腳下還有幾個坎兒要過。
最大的一個問題是,現在各家公司做的智能體,互相之間還不太會“說普通話”。它們缺少統一的標準和接口,導致沒法很順暢地跨平臺、跨公司合作。這個問題一旦解決,智能體的能力可以說是“無所不能”了。
前路漫漫亦燦燦,挑戰與未來展望
所以,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起步階段。雖然那些全能AI助理的視頻看起來像魔法一樣神奇,但要讓它真正普及開來,還需要很多努力
那我們該怎麼辦?專家的建議很實在:
謹慎地開始,但現在就得開始。我們每個人和每個公司都應該去主動了解和探索,看看這些AI智能體到底能爲我們做什麼,尤其要找到那些能實實在在帶來回報的用法。你可以先從一些小的試點項目開始,給你的AI智能體一把“鑰匙”,讓它在數字世界裡先跑起來,積累經驗。
回到最初的問題:智能體是AI進化的最新態勢嗎?答案是肯定的。它標誌着AI從一個被動的“內容生成器”,進化爲一個主動的“任務執行者”。這是一個根本性的飛躍。
現在,正是我們探索智能體的最佳時機。我們需要借鑑已有的成功案例,從小處着手,開始構建和試點,讓智能體獲得“數字化的實踐鑰匙”。
只有親自下場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其潛力與邊界,引領你的個人生活和組織發展,成功跨越學習曲線,從理想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