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即陽謀:爲什麼說這是中國AI的突圍密碼?

3月20日消息,今年1月份,當美國收緊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管控,切斷中國獲取先進人工智能芯片的渠道,併爲專有模型設定貿易壁壘之後,報復似乎已成定局。按照常理推測,中國本應築起技術壁壘,加強保密措施。

然而現實卻出人意料,中國正在免費開放其最先進AI模型的源代碼。

最近幾周,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等中國科技企業大量推出多款高性能人工智能模型。在這樣一個嚴防技術外流的行業中,真正令人震驚的並非技術突破,而是開放性本身:這些模型都可以免費下載、修改和集成。

中國開源人工智能的迭代勢如破竹。自從今年1月份DeepSeek(深度求索)發佈對標OpenAI o1系列的R1模型以來,一系列高性能模型相繼問世。

阿里巴巴聲稱,最新的人工智能推理模型QwQ-32B性能比肩DeepSeek R1,並在官方基準測試中表現出色。每隔幾周,就會有新模型面世,不斷刷新開源人工智能的能力極限。

從表面上看來,這場開源運動似乎在宣示“人工智能應當屬於全人類”。但在商業等領域的博弈中,慷慨背後往往必有深意。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中國爲什麼要開源人工智能,而在於爲什麼全世界會認定中國不會這麼做。

迭代進步:中國人工智能的突圍之道

目前,大多數美國科技公司仍將人工智能視爲一種獨佔資源,將頂級模型藏在付費牆後,限制用戶訪問。OpenAI、Google DeepMind和Anthropic等公司都嚴格限制頂級人工智能模型的訪問權限,只通過付費訂閱和企業合作等方式提供有限服務。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將開源人工智能視爲安全風險,擔心未經監管的模型可能會被改造成網絡武器。美國國會正以國家安全爲由,要求禁止在政府設備上使用深度求索的人工智能軟件。

然而,中國科技公司卻另闢蹊徑。通過開源人工智能的策略,它們不僅繞過了美國的管制,還實現了去中心化開發,藉助全球開發者的智慧持續優化模型。當全世界都能在不同硬件上訓練改進中國人工智能模型時,對英偉達高端芯片的限制效果便大打折扣。

人工智能通過迭代不斷進步。每個新版本都基於前作,修復缺陷、拓展能力、提升效率。通過開源AI模型,中國科技企業構建了一個生態系統:全球開發者持續優化模型,而企業無需承擔全部開發成本。

這種規模效應或將重塑人工智能經濟結構。若開源AI達到美國閉源模型的性能水平,將徹底瓦解以AI爲獨家商品變現的能力。已經有免費且同樣強大的替代品的話,爲什麼用戶還要爲閉源模型付費?

對於中國來說,這或許是一記妙招。依賴企業授權和增值服務盈利的美國人工智能公司,可能會面臨向下競爭的局面,被迫捲入“技術過剩但利潤微薄”的消耗戰。

開源人工智能是中國的最優解

當然,開放策略伴隨着風險。如果人工智能向所有人免費開放,那就意味着外國公司可以開發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並反超中國公司。

隨着時間的推移,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等公司可能面臨與美國同行相同的盈利壓力,或許會迫使它們限制訪問,保護知識產權並創造收入。

從監管層面而言,出於對技術控制、虛假信息治理等考量,未來中國可能會加強對人工智能的管控。

但就當下而言,開源人工智能仍然是中國的最優解——在高端芯片斷供、技術起步落後的困境中,以速度和規模破局。

開源熱潮的時機並非偶然。當美國政府持續收緊管制、閉源生態漸成壟斷之勢時,用開源模型洪流淹沒市場,在AI壟斷形成前扭轉戰局。

如果OpenAI、谷歌和微軟已按現有規則贏下AI競賽,那麼中國的最佳策略不是追趕,而是讓這種“勝利”失去意義。(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