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公務員”上崗 打工人都開始慌了?|封面評論
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2025年2月,深圳市福田區率先推出基於DeepSeek開發的70名AI數智員工,覆蓋公文處理、民生服務、應急管理、招商引資等11大類業務場景,首批滿足240個政務場景的智能化需求。
這一創新標誌着我國政務領域正式邁入“AI深度賦能”的新階段。
據官方數據,AI數智員工上線後成效顯著,首先是效率躍升,公文格式修正準確率超95%,審覈時間縮短90%,執法文書初稿可秒級生成。
其次,精準度也有所突破,民生訴求分撥準確率從70%提升至95%,企業分析篩選效率提升30%;最後,其工作還能實現全鏈條覆蓋:構建“需求-訓練-場景應用-迭代”閉環體系,實現“技術穿透業務”的智能化升級。
這一實踐不僅體現了技術落地的務實性,更展現了政府以AI優化治理效能的決心。福田區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副局長高增表示,AI被定位爲“輔助角色”,由人類公務員擔任“監護人”,在提升效率的同時確保責任歸屬明確。
一
AI公務員的核心優勢在於其數據處理能力和標準化執行效率。例如,福田區通過AI實現個性化智能體生成時間從5天壓縮至分鐘級,跨部門任務分派效率提升80%。這種效率革命不僅釋放了人力資源,更將公務員從重複性、機械性工作中解放,使其得以聚焦複雜決策與創新事務。
AI無需工資、社保,且24小時不間斷工作,顯著降低了行政成本。此外,其算法驅動的執行模式可規避人情執法、選擇性執法等問題,提升政府公信力。AI可以在勞動仲裁文書生成中一鍵完成初稿,既保證格式規範,又減少主觀偏差。
“AI公務員”的上崗,也推動服務意識轉型。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指出,AI公務員的引入倒逼公務員羣體提升專業素養,形成“鮎魚效應”——懶散者被淘汰,積極者更高效。這種競爭壓力實質上是政務服務質量升級的催化劑。
二
儘管AI在流程化任務中表現卓越,但其依賴算法與數據的特性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例如,若訓練數據存在偏差,可能導致決策失誤;一旦系統故障,政務流程可能陷入癱瘓。更關鍵的是,當AI出現錯誤時,責任應由“人類監護人”還是技術開發者承擔?這一法律空白亟待填。
AI雖能高效處理標準化事務,卻難以應對需要情感共鳴或倫理權衡的場景。在民生糾紛調解中,人類公務員的共情能力與靈活應變仍是不可替代的。福田區工作人員亦強調,AI當前僅承擔輔助角色,核心決策仍需人類主導。
雖然官方明確表示AI不會直接替代公務員,但技術迭代可能迫使部分崗位轉型。例如,基礎文書審覈崗位的需求或逐步減少,從業者需通過技能升級適應新生態。
三
AI能否取代人類公務員?人機共生或許纔是終極答案。
技術是工具,而非替代者。在採訪中,對於AI在多大程度上能取代人類工作這一問題,專家們均形成一個共識:AI公務員的核心價值在於“生產力減負”而非“崗位替代”。北京社科院王鵬指出,AI與人類公務員的關係是“相輔相成”,前者處理標準化流程,後者專注政策制定、複雜問題研判與公共服務創新。深圳市福田區人力資源部門亦明確表示,AI應用不會縮減招聘名額,反而催生了更多需要人類創造力的崗位。
人類獨特優勢不可複製,政策決策涉及複雜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因素,需綜合判斷與價值權衡,這正是AI的盲區。例如,法院庭長在案件閱核中需結合法律條文與社會影響,而AI僅能提供數據支持。此外,公共服務中的人文關懷、道德判斷及危機應對能力,仍是人類公務員的核心競爭力。
未來政務體系將呈現“人機協同”的生態:AI負責數據整合與流程優化,人類聚焦戰略規劃與創新服務。如福田區“AI任務督辦助手”通過跨部門協同提升任務完成率25%,而人類公務員則在此基礎上優化資源配置策略,這種分工既能釋放技術紅利,又能保留人類智慧的不可替代性。
從工業革命到數字時代,人類始終在與技術博弈中實現自我超越。歷史經驗表明,技術從未真正取代人類,而是重塑就業版圖並催生新機遇。AI公務員的誕生,既是政務智能化轉型的必然,也是公共服務升級的契機。
在AI浪潮中,唯有以開放姿態擁抱變革,方能實現“人機共生”的理想圖景——讓技術服務於人,讓人迴歸於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