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學院招生搶手 羣聯攜手英特爾、華碩、央大成立AI PC創新實驗室
羣聯攜手英特爾、華碩、中央大學成立AIPC創新實驗室,推動AI人才培育與AI PC普及。左起爲中大資訊電機學院院長蘇木春、羣聯執行長潘健成、英特爾臺灣區總經理莊蓓瑜、中大校長蕭述三、華碩聯合科技董事長林福能及中央資工系主任孫敏德。記者簡永祥/攝影
羣聯今日攜手英特爾、華碩與中央大學,成立「AIPC創新實驗室」,共同推動AI教育與產業應用普及化。羣聯電子執行長潘健成指出,AI正掀起全球浪潮,人才需求急速升高,從他在臺灣與馬來西亞的的徵才經驗都顯示,凡是冠名「AI」的學院招生爆滿,顯示AI已成爲新世代學生與產業的共同焦點。
潘健成說,今年6月羣聯在馬來西亞招聘新員工時,近百名面試學生中有95%表態只願加入AI部門,儘管他們對AI的認識多半停留在使用ChatGPT。這突顯了產業面臨的挑戰:一方面AI人才炙手可熱,另一方面SSD等核心領域卻難以招到新血。他也觀察到,馬來西亞大學雖大力推動AI教育,但受限於經費與設備,許多學生僅能停留在理論學習,缺乏實作機會。
潘健成認爲,AI教育的真正瓶頸並非算力不足,而是記憶體限制。許多研究人員在使用GPU時,都因記憶體不足而出現OOM(out of memory)問題。爲解決此困境,公司去年推出創新方案,只需一張遊戲顯卡與專屬軟體,即可將一臺約12萬元臺幣的電腦升級爲「AIT PC」,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實際操作AI。
在英特爾與華碩的技術支持下,羣聯更進一步推出「AI PC」方案:透過特製固態硬碟(SSD)與軟體,無須更改硬體架構,即可將任何一臺PC轉換成AI PC,大幅降低成本,讓AI計算資源真正平民化。董事長表示,隨着此方案普及,明年起只要有PC的地方,就能隨時運行AI應用。
潘健成接着說,當AI PC普及後,新的挑戰隨之而來:如何培育足夠多的「代理(Agent )AI」創造者。他比喻,就像智慧型手機普及帶動App經濟一樣,AI PC的普及將創造龐大的應用市場,亟需學生與創業者投入。這也意味着AI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必須從校園快速銜接到產業應用。
潘健成呼籲,未來應推動「校園—產業雙軌合作」:白天讓學生學習AI課程,晚上實驗室能開放給業界人士進修,幫助企業IT部門提升AI能力。透過這種模式,學校、產業與國家都能在AI浪潮中共同成長。
潘健成說,臺灣是全球PC與伺服器的重要出口製造國,若能在校園普及邊緣AI教育,臺灣有望在未來長期成爲全球AI與HAI(Hybrid AI)的主導者。他相信,AI PC將在未來1至2年快速滲透市場,帶來難以想像的商機,也將激發年輕世代的創新創業動能。
「AI是一個無法迴避的浪潮,誰能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掌握AI技術,誰就能提升個人、學校與國家的競爭力。」潘健成強調,羣聯電子將持續與英特爾、華碩及中央大學攜手,推動AI教育與產業發展,讓臺灣在全球AI競爭中站穩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