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熱潮推升亞洲股市 集中化風險升溫 被動型基金被迫追高科技股

臺積電佔臺灣加權股價指數權重逼向45%。美聯社

人工智慧(AI)熱潮帶動亞洲股市今年表現領先全球,但同時改變了市場結構,基金經理人也被迫跟着調整。

在美國,過度集中的風險的隱憂早已浮現,標普500指數中前六大科技股權重超過三成。若科技股行情急轉直下,恐對市場造成衝擊。輝達(NVIDIA)市值短短兩年從1兆美元暴增至5兆美元,更凸顯這波漲勢的集中化。

部分亞洲市場的風險更高。臺積電(2330)在臺灣加權股價指數的權重接近45%,是十年前的三倍;南韓Kospi指數形成雙頭壟斷市場,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合計佔比達三成。

科技股在亞洲主要指數中居於主導地位,正顛覆傳統投資組合策略。被動型基金爲了跟上指數報酬,被迫加碼科技股;而對單一持股設有限制的主動型基金,則難以追上由少數晶片和網路業者主導的漲勢。

墨爾本Vantage Markets分析師陳碧菲( Hebe Chen)說:「市場過度集中,已模糊了被動和主動投資的界線,資金流愈來愈集中在少數幾檔股票上。當投資標的缺乏多元選擇時,AI動能一旦停滯,恐引發亞洲市場大幅回檔。」

亞洲晶片股市值持續飆升,臺積電7月市值已突破1兆美元。投資人追逐AI帶動的超大規模資料中心業者(hyperscaler)支出受惠股,推升MSCI亞太指數今年上漲26%,有望創下八年來領先標普500指數幅度最大的一年。

瑞士聯合私人銀行(Union Bancaire Privée)亞洲科技資深股票顧問凌偉成(Vey-Sern Ling)說:「科技股在指數中比重偏高且持續上升,這是一個結構性問題。被動型投資人爲了追蹤基準指數,只能被迫加碼少數幾檔權值股,結果推升股價和權重,形成惡性循環,讓熱門股的價位被不斷墊高。」

這種現象對專注單一市場的基金衝擊尤爲明顯。

瀚亞投資香港亞洲股票客戶投資基金經理黃嘉權(Ken Wong)說:「單一市場指數過度集中,讓投資南韓或臺灣等單一國家基金的難度更高。」

即使是非科技主導的市場也受到影響。日本AI概念股中,愛德萬測試(Advantest)和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股價今年大漲,各自佔日經225指數權重超過一成,依照指數編制規則已高到必須調整的地步。泰達電(Delta Electronics Thailand)今年初也因權重過高而觸及交易所10%的上限。

整體來看,區域投資環境愈來愈具挑戰性。根據花旗集團統計,MSCI亞太(除日本)指數前五大成分股合計權重達29%,接近2019年以來高點。花旗分析師龐宇軒(Yue Hin Pong)等人在報告中指出,阿里巴巴、騰訊和臺積電是目前市場多頭部位最擁擠的股票。

彭博分析師 Kumar Gautam 等人週五在報告中指出,科技股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主導程度更爲極端,該指數的集中度已創20年來新高。

依歐洲法規運作的主動型基金,單一持股不得超過10%的限制成了主要障礙。臺積電在MSCI亞太(除日本)指數中的佔比去年已突破這一門檻,目前已超過12%。

蘇黎世GAM投資管理公司基金經理人 Jian Shi Cortesi說:「我們長期看好臺積電,但10%的上限已限制我們維持原有加碼部位的空間。」她說,公司已將部分資金轉向具相似競爭優勢的企業,例如騰訊和工業富聯。

其他尋找替代標的的投資人則傾向選擇和臺積電供應鏈關聯更直接的個股。

安本(Aberdeen Investments)基金經理黃新耀(Xin-Yao Ng)說:「對有10%上限的基金,我們通常會尋找與臺積電供應鏈關聯最密切的股票,例如日月光投控(3711)、鴻海(2317)、致茂電子和環球晶。」他補充說:「臺灣許多科技股流動性高、與臺積電的相關度也高,其中不少表現甚至比臺積電更亮眼。」

儘管市場結構的轉變讓基金經理人操作難度提高,但整體漲幅仍相當可觀。臺積電今年以來上漲約40%,SK海力士漲幅更超過220%。Meta和亞馬遜(Amazon)等大型科技公司持續擴大硬體投資,可能進一步支撐這波漲勢。

美銀銀券董事總經理吳旖(Winnie Wu)說:「我們接觸的股票投資人普遍認爲,AI仍是一個可延續多年的主題,儘管短線可能出現回檔。」

她指出,科技股在MSCI臺灣指數中佔比超過八成,在南韓指數中也接近一半,但中國、日本和印度市場結構較爲分散,因此受AI或科技循環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

吳韻怡說,中國大陸市場「具分散化優勢,可作爲避險美股及AI景氣週期風險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