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AI熱潮推高晶片股 但關稅風險被忽視
圖爲示意圖。(路透社)
美媒分析指出,人工智慧(AI)熱潮推高了晶片股,晶片公司估值不斷上升,使輝達(Nvidia)成爲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然而潛在的美國關稅與貿易緊張局勢,已開始對供應鏈與投資決策產生影響,關稅已成爲AI熱潮下被忽視的風險。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今年年初上任後,威脅要對進口晶片徵收關稅,並很快啓動針對該行業以及製藥、銅和木材行業的貿易調查。這些調查可能會引發新的關稅,因爲川普已揚言對銅徵收50%關稅,且最近暗示接下來的目標,將是製藥和晶片行業。
報導認爲,投資者基本上對此不以爲意。以費城半導體指數來衡量,晶片股在川普1月上任後有所下跌,但此後走高。自4月貿易調查消息公佈以來,該指數已上漲43%,距離歷史高點不遠。在此期間,該指數成分股的總體預期市盈率,已從24倍左右攀升至30倍。
讓投資者感到些許安慰的是,晶片和製藥行業或許能有時間來適應關稅,並將部分生產遷回美國。川普曾提出爲製藥行業提供1年左右的寬限期,對於大型製藥公司來說,這或許足以調整供應鏈,特別是因爲許多公司一直以來,都在美國保留了一些製造產能。
但對晶片行業而言,情況更爲複雜。首先,晶片在生產的不同階段,往往要在幾個國家之間來回運輸。即使是在亞利桑那州生產的晶片,也可能被送到中國或馬來西亞進行測試和封裝,然後可能被裝入iPhone,再出口回美國。此外,即使有激勵措施,要將晶片製造業大規模遷回美國,也並非易事。
包括臺積電、英特爾和三星電子在內,全球最大幾家晶片製造商近年來,都擴大了在美國的生產規模,部分原因是根據2022年《晶片法案》獲得政府撥款和稅收優惠。
但建造新的晶片工廠需耗時數年時間,最先進的工廠每座耗資數百億美元,且該行業目前大部分製造業務都在亞洲。根據去年一份行業協會的報告,即使美國晶片製造業最近有所成長,但預計到2032年,全球也只有14%晶片在美國生產,這一比例略高於2022年的約10%。因此,就算關稅推遲徵收,一旦實施,也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
報導稱,川普政府不太可能止步於對直接進口的晶片全面徵稅,因爲根據Bernstein Research的一項分析,去年這些晶片進口額相對較小,約爲450億美元。
因此,川普政府可能還會對電子產品和其他產品中的非美國晶片下手。這是一個大得多的目標,僅去年一年,進口手機的價值就約爲1140億美元,Bernstein估計其中約60%的價值來自手機內部的晶片。
另一個不利因素,可能來自針對特定國家的關稅。一些關鍵的晶片製造設備,包括荷蘭艾司摩爾的先進設備,可能會被徵收高額新關稅。川普最近幾天已威脅要對歐盟徵收30%關稅,這些設備在美國沒有替代品,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不會有。這進而會使晶片生產,遷回美國的成本更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