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泡沫疑慮擴大?學者:前景喜憂參半、關鍵是泡沫退去後誰留下來

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臺經院/提供

生成式AI席捲全球,從晶片、伺服器到電力設備供應鏈全面受惠,但市場近來憂心投資過熱。臺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AI發展前景喜憂參半,雖然技術潛力無庸置疑,但股價過高與投資過熱的風險不容忽視。關鍵是觀察「泡沫退去後誰能留下來」——能以AI強化生產效能的新創與應用型企業,纔是下一階段的核心力量。

孫明德分析,目前AI產業的資金流動呈現「自我循環」現象,OpenAI向甲骨文(Oracle)購買雲端服務,甲骨文再向輝達(NVIDIA)採購晶片,而輝達又回頭投資OpenAI,形成一條封閉的投資迴圈。這使得AI企業在電力與算力上大舉投入,但在模型創新與生產力提升上仍相對發散,就像「一隻雞每天吃飼料,卻不下蛋」,若資金鍊出現斷裂,恐引發投資鏈連鎖反應。若AI能真正用於提升生產效率、改變產業結構,就能「轉骨」成長,避免泡沫化。

臺經院院長張建一表示,AI短期不會泡沫化,就像股市漲多,但還不至於崩盤。惟明年投資熱度可能稍降,但仍是帶動全球出口與科技投資的重要引擎。他指出,AI發展正從「由熱轉穩」階段過渡,各國政府積極推動「主權AI」佈局,帶動新一波基礎設施投資,包括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國家規劃自建AI資料中心,維持市場動能。

他分析,美國四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近期放慢資本支出步調,但仍持續擴建資料中心,顯示明年AI投資不會像今年那麼熱,但不會消失。如果能找到終端商業應用需求,AI晶片仍將維持強勁動能。

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市場之所以擔心AI泡沫,主因目前AI聚落的投資規模,似乎遠超出實際獲利與經濟價值,且資產集中於少數大型業者,外界難以分辨實質需求與資本炒作。不過,支持者普遍認爲此次AI浪潮與2000年網路泡沫不同,當年多停留在概念階段,而目前AI已進入實際應用期,主導者多爲財務穩健的大型科技公司,具備足夠獲利支撐。從臺積電(2330)角度觀察,也認爲AI需求強勁,顯示企業界對AI投資「樂觀中帶謹慎」,仍維持正向展望。

臺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臺經院/提供

臺經院院長張建一。臺經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