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疑慮、稀土風暴 股市「將軍倒下訊號」抓退場時機

股市示意圖。(商業週刊提供)

過去一年,全球股市像被施了魔法,從臺北到華爾街,從東京到首爾,指數一路狂飆,紀錄接連被改寫。就連深陷經濟困境的中國,也上演一波驚人漲勢。

但這場派對的音樂,最近被「稀土風暴」應聲打斷。

中國無預警啓動史上最嚴的稀土管制,川普政府迅速回擊,宣佈對中商品加徵一○○%關稅。貿易戰火瞬間重燃,股市劇震,恐慌指數飆升。

這場突如其來的稀土風暴,會像一根銳利的針,刺破股市榮景嗎?答案是:有可能!

投資人須繃緊神經,緊盯一個動態:如果中國的稀土管制只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川普會面前夕,用以擡高談判籌碼的短期戰術,雙方經過一陣討價還價後選擇讓步,川、習順利在十月底登場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上會面,危機將迅速落幕。

而且,市場短暫降溫後,反而爲投資人創造進場機會。中國廣發證券發佈研究報告,認爲這和今年四月「對等關稅」的情況相似,又是一次典型的「TACO交易(編按:指川普往往會祭出關稅威脅,然後又退縮)」。

然而,倘若中國決心將稀土當作「戰略核武」,打一場持久戰,藉此逼迫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就範、徹底洗牌,將立刻成爲真正的「黑天鵝」,毫不留情的澆熄當前股市的多頭氣勢(見二十八頁文)。

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將於十二月一日生效,而美國對中國的新關稅則搶先一步,十一月一日實施。這中間留下一個月緩衝期,被視爲雙方角力的關鍵窗口。若雙方齟齬越來越多,市場焦慮將急劇升溫,恐引爆更大規模的賣壓。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威爾森(Michael Wilson)表示,若緊張局勢未能在十一月前化解,美股恐面臨最多下跌一一%的風險。

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揭示了股市真正的風險,並非來自人工智慧(AI)泡沫,而是那些層出不窮、難以預測的外部衝擊。

在美中對抗升級之際,若美國政府停擺時間過長,也可能觸發美債暴跌,進而引發新的市場震盪。

而在稀土風暴前,最讓市場坐立難安的,就是AI的泡沫隱憂,特別是各方大咖不約而同發出警訊。

先是橋水基金創辦人達利歐(Ray Dalio)示警:「AI有些泡沫的感覺。」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接着警告,市場對「AI提升生產力」的樂觀,可能在瞬間反轉;英國央行更直言,眼前情勢「與二○○○年網路泡沫前極爲相似」。

從表面看,這波AI狂潮與當年的網路泡沫似乎如出一轍,同樣由顛覆性科技點燃,讓市場陷入集體亢奮。

但若細看本質,兩者之間的距離,遠比想像中大得多。最關鍵的不同在於這一波AI熱潮,背後有「真金白銀」的獲利支撐,不只是空中樓閣般的幻想。

回到一九九五至二○○○年間,那斯達克指數暴漲近六倍,漲到最高峰時,本益比一度飆上一百倍。相比之下,該指數目前的本益比僅三十三倍左右;預估本益比更不到三十倍(見本頁圖)。

關鍵在於:網路泡沫時,多數企業的獲利根本無法兌現。

二○○○年初,那斯達克前一百大企業,整體虧損超過三百四十億美元,平均淨利潤率甚至爲負三成。

那時的網路,猶如一個尚未落地的空中樓閣。許多所謂的科技公司,不過是靠不斷燒錢買廣告撐起的網站。投資人以未來的故事,替尚未誕生的生產力定價,追逐的不是實體價值,而是想像,這正是最典型的泡沫。

如今,AI的底氣顯然不同。高盛最近出具一份報告,其標題直白的點出核心觀點:「爲什麼我們還不算處於泡沫之中(Why we are not in a bubble... yet)」。

報告特別指出,不同於二○○○年的「夢想公司(編按:虧錢卻有高估值的公司)」,今天引領AI浪潮的大型科技公司,大多已是「現金牛(Cash Cow,指擁有高市佔率、能產生豐厚利潤和現金流的公司)」。

輝達、微軟、Google、臺積電等公司的獲利成長有目共睹。更重要的是,美國股市目前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反映企業運用股東資金的效率)高達二一.三%,不僅遠高於過去二十年的中位數,更超越所有主要市場。

可以這樣比喻:網路泡沫時的科技股,是「昂貴且空洞」;而今天的AI股,是「昂貴但貨真價實」。

AI題材潛力長遠,但是外部風暴此起彼落,在多空交錯的震盪中,投資人最該警覺什麼?可以篤定的是,只要川普仍坐在白宮,市場震盪便會成爲常態。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啓超觀察,即便股市「驚驚漲」,投資人心態其實很謹慎,不輕易追高,反而留下一些銀彈,準備在下跌時再出手。

十月十三日,外資狂賣五百六十三億元,臺股一度重挫逾八百點。但收盤跌幅收斂至三百七十八點,留下長長的下影線,代表內資與散戶進場撿便宜,也顯示投資人已逐漸熟悉TACO交易的節奏:在AI多頭未改之下,趁川普引發的短暫震盪,反手買進。

儘管投資人仍對市場感到樂觀,但美中角力暗潮洶涌,當哪些危險訊號一閃現,就該果斷抽身、暫離市場?

花旗集團最新報告提出一個名爲「將軍倒下(When The Generals Fail)」的指標,觀察「美股七巨頭」中是否有三檔以上跌破兩百日移動平均線。若出現這個情況,代表主力股已轉弱,市場風向驟變,投資人宜及早退場,保全戰果。

至於想趁股市修正、逢低買進的投資人,也別隻盯科技股。

高盛報告特別強調「分散投資」的重要性。它指出,二○○八年金融危機後的十年間,低利率環境讓以科技業爲主的成長股一枝獨秀,而包括銀行、能源、傳產等價值股,則幾乎被時代拋在後頭。

如今原物料回升、銀行去槓桿,則讓傳統產業重新擡頭。

更關鍵的是,AI熱潮並非單純的「軟體盛宴」。高盛指出,這波浪潮背後需要龐大的能源、基建、運輸與不動產支撐。贏家除了輝達與微軟,也將延伸至電力、工業設備、原料製造、房地產與運輸等領域。

無論局勢如何詭譎,不變的是,全世界正進入寬鬆的時代。

渣打銀行(臺灣)財富管理處投資策略部主管劉家豪指出,美國推動「大而美法案」,歐洲與日本等主要經濟體也以政策護航經濟。全球貨幣與財政政策正逐步轉向寬鬆,資金潮淹腳目,只要地緣政治與關稅的不確定性逐漸淡出,股市仍具備長期向上的動能。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商業週刊19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