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內耗的你必讀!31個內心小劇場破解術,別再讓內耗偷走你的快樂

圖片來源:Canva

最初看到《別動不動就自責》這本書,對「自責」這個詞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總覺得生活中沒什麼太需要自責的事,卻又被封面那句話吸引——「罪惡感可以是你成長的養分,只要你懂得適可而止。」

讀了第一章才發現,原來在我的生活中那些過於在乎他人眼光、覺得自己力有不怠而反覆內耗的心情,都叫做「自責」。而那些細碎得數不清的罪惡感,其實早在我的心裡舉起戒尺,只是我從未正視與處理。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腦中,不斷浮現出這些困惑。也隨着閱讀的過程,再一次認識自己,越來越接近困惑的解答。

這本書是我繼《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不執着的練習》、《別把所有事往心裡塞》後,第四度閱讀枡野俊明禪師的作品。說實話,過去在閱讀枡野俊明禪師的書時,雖然也很喜歡禪即行動、放下着、回到當下這些觀念,卻難免覺得自己站在低處搆不着大智慧,道理似懂非懂,想在生活中落實步步難矣。

然而這一次,《別動不動就自責》卻讓我第一次感覺到,禪的智慧不只是概念,而是能夠安放具體煩惱的容器。

很喜歡這次的書以31個日常煩惱與情境解說的編排,不管是:戒不掉壞習慣、與家人相處不小心傷害了他們、難以對自己好,這些主題都很切中我的日常!

舉例來說,在〈嘴巴說着「明天再開始」,卻總是沒有行動〉篇章中,剖析了明明下定了決心,卻總是將目標淪爲空談的人,通病都在於難以將「此時此刻」當作是最好時機,這番話狠狠戳中有嚴重拖延症的我的痛處。在寫作的這幾年,時不時就會經歷一段「寫稿困難症」發作期,這個症頭如同流行性感冒,在我意志不堅的時候就會趁虛而入,期間內我不僅難以寫稿、整理思緒,還會時而對資訊狼吞虎嚥,時而意興闌珊,時而深陷在對自己的失望無法自拔,反覆無常的情緒內耗,讓我心累不已。

然而,我深知「拖延」其實就是「追求完美」的心魔,當我越強求自己要寫作出理想的文章,遲遲無所作爲便讓我離理想越來越遠,而焦慮感也從無法完成稿件,逐漸擴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一旦我排除萬難坐在電腦前,緊盯着螢幕開始敲打鍵盤,這樣的焦慮就會戛然而止。文字會從大腦與內心輸出指尖,緩緩流出,從寫不成句到自然成篇,彷彿先前的困難都是夢魘,並非真實。

在書中,枡野俊明禪師說「即今,當處,自己」,提醒我們擁有的永遠是此時此刻,不是無法追悔的昨日、不是未來可期的來日。現在,永遠是最好的時機。而我也非常喜歡書中提到:即使中途意志削弱,開始鬆懈了,也沒有關係,請從現在開始,從現在下定決心。溫柔接住了容易隨着外境改變的我們,提醒着:只需覺察無須追悔,專注當下就是最好的做法。

禪師對於各種情境與煩惱的解答,引領着我一一聚焦煩惱的核心,看清楚自己到底在自責什麼?也讓我審視了內心無名的焦慮、不安,明白這些情緒都是來自於內心對自己的暗自否定。而這些否定,逐漸堆積成無法活在當下的絆腳石。

而雖然大半篇章以具體煩惱呈現(例如:被裁員不敢跟家人說、不小心對小孩太兇等等),但通讀下來,並不會有「這一篇與我無關」、「我沒這個煩惱」的距離感,反而能將這一個個煩惱與禪智慧變成不同的鑰匙,打開一扇扇過去擱置於心,卻從未深省的心事大門。細細讀來,滿是收穫。

《別動不動就自責》這本書要我們放下罪惡感,並非指對做過的事視而不見,不反省自我。而是讓我們學習從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解脫出來,回到此刻做出更好的判斷與選擇。

《別動不動就自責》 枡野俊明 / 出版社:方智出版社 / 出版日: 2025-07-01

當我們懂得分辨自己究竟真正需要的是自責,還是自我理解?需要的是綿長不斷的內耗愧疚,還是從此刻起活得更好?

許多心結與捆綁就會鬆開一點,不再被那把無形的戒尺牽着走。

如果你也總是對自己太嚴厲、太容易內疚、太怕讓人失望,或者是常常內心難受,卻從未好好審視自我的人,都非常推薦讀一讀這本書。也許書中並無法對應生命中的所有煩惱,但它會陪你如實看見自己。

而療愈,正是從此處開始。

關注我的網頁看更多好文:Meet Me In Kismet 女性成長‧影劇‧生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