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老師”來了!國內首個外科手術AI智能評估系統上線
現代快報訊(記者 張宇)醫學生們將模擬的手術視頻上傳,沒一會兒系統就對每一個手術操作步驟進行精準評估,同時輸出一份詳細的評估報告,詳細羅列學生不合規的操作項目問題,並給出改進建議。以上這一場景並不是科幻片,而是現在AI課堂的真實寫照。近日,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推出人工智能課程《外科手術學》,將人工智能技術與醫學教育的實際應用場景相結合。“這也是南京大學目前在推的‘1+X+Y’三合一的AI課程體系,包含一門通識核心的AI課程、X門AI素養課,以及Y門和AI融合的課程,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學習。”南京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沈蘇南介紹。
通過接入MedSeek醫學大模型及DeepSeek大模型,系統上有實時在線的AI助教,可全天候以“知識對話”的形式解答學生學習中的疑問,“我們關於醫學上不懂的東西,都可以詢問AI助教,AI助教會結合前沿的文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幫我們解答。針對個人薄弱的知識點,還會通過場景、圖片和題目進行強化。”南京大學醫學院臨牀醫學專業2021級學生劉雪琨說。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在醫學生們使用的平臺裡,構建了多個AI實踐,爲學生提供高度仿真的訓練場景。包括術前準備和術中麻醉的AI場景模擬,腹部臟器手術要點的AI模擬問答等,突破傳統實踐教學的空間限制與評估瓶頸,爲學生打造了“虛實結合、AI賦能”的實踐訓練體系。與此同時,還建設了可清晰呈現知識脈絡的知識圖譜。圖譜按照三個層級不同階次共建設知識點115個,同時將知識點與精講微課視頻、教學課件,以及大量的拓展學習資源做了關聯,全過程記錄學生學情,充分支持學生課後自主學習。
其中,外科手術學AI智能評估系統深得同學們的心,他們笑稱這個功能爲“AI老師”。“它能夠敏銳地抓捕到我手術操作上的錯誤,抓手術鉗應該用拇指和無名指來抓,但是操作過程中我有疏忽或者忘記了,就會用中指和拇指抓。線下的實際操作中可能老師也不一定能發現,但AI會迅速捕捉到我的錯誤。”劉雪琨分享道。
據悉,“外科手術學”視頻的AI批閱,在目前國內的醫學教育領域尚屬首創。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系統基於先進的多模態大模型技術,突破單一維度信息捕捉侷限,綜合視頻中的圖像、動作、時間等多種模態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地審視學生的手術操作過程,上傳學生手術實操視頻後,大模型便會依據手術四步法切開、縫合、打結、剪線四大核心步驟的評分標準,對每一個步驟都進行細緻入微地剖析和精準評估。最終輸出一份詳細的評估報告,包括總體評估、分項評估、問題專項三部分。
總體評估中可直觀地呈現學生的總得分、操作效率和總體評價。讓學生快速瞭解自己在手術過程中的時間把控能力和整體表現;分項評估中細緻到每個步驟的操作時間得分合規性判斷,讓學生明確自己在各個考覈點的具體表現;問題專項中詳細羅列不合規的操作項目問題,並給出合理的改進建議。
“與傳統實操相比,AI模擬系統可以根據預設的標準和規則,對學生的操作進行客觀、準確的評估。可以全面地記錄和分析學生在模擬操作過程中的每一個動作和決策,從多個維度評估學生的技能掌握度。AI模擬能夠實時反饋學生操作中的問題和不足,讓學生及時瞭解自己的錯誤並進行糾正。”南京鼓樓醫院普外科行政副主任、外科手術學課程負責人桑劍鋒表示,學生可以在AI模擬平臺上多次重複相同的操作練習,AI系統會根據每次練習的情況進行評估和反饋,“從學習效率方面來看,學生在使用AI輔助學習後,平均學習時間縮短了約20%,而知識掌握程度的測試成績平均提高了15%。當然,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顯著變化。在AI輔助教學場景下,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監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