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賦能 餐飲業掀新革命

近年全球餐飲市場逐步回溫,臺灣餐飲業營業額在2023年首度破兆元,2024年更達到1兆378億元,創歷史新高。不過,餐飲業面臨不少壓力,成本、勞動力與競爭等壓力讓業者怨聲載道。

經濟部調查我國餐飲業經營困境,前五名依序是食材成本波動大(65.6%)、人力短缺(61.5%)、人員流動率高(55.6%)、人事成本過高(51.1%)、同業競爭激烈(47.4%)。

疫情驅動餐飲商模變革與科技應用加速,包括行動支付、線上點餐或訂位、連結外送平臺、社羣經營等運用都是常見。近年AI浪潮涌入,更讓產業對AI融合餐飲的發展潛力寄予厚望,盼能緩解業界面對的種種難題,帶來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優化決策、吸客留客等價值的可能。調查指出,過半甚至更高比例的餐飲業者將在短期內規劃或擴大采用AI技術;資策會MIC針對國內的調查訪談也發現,業者普遍認同AI賦能餐飲是大勢所趨。

全球AI餐飲應用正在逐步滲透,可大致從前端、後端、經營端三大構面探討。首先是側重顧客體驗與服務傳遞,可視爲餐飲業「外觀」的前端,涵蓋AI驅動的自助點餐、個人化餐飲推薦、視覺識別結帳、語音智慧客服、外場機器人或軌道、桌邊用餐陪伴、動態叫號促銷等應用。以SoundHound AI爲例,其語音AI方案已爲超過1萬家門店提供支援,擁有Chipotle、Church's Texas Chicken、Jersey Mike's等知名客戶,能支持免下車通道、車載助理、店內機臺、電話、SMS等多通路點餐,並宣稱因訂單處理速度加快,吞吐量可提高15%。

第二是餐飲業「心臟」的後端,涵蓋AI驅動的餐食處理與製作、智慧廚房與安全監控、食材品質識別、出餐識別檢驗、剩食廚餘辨識、清潔機器人、訂單配送優化等應用。舉例來說,Beyond Honeycomb宣稱其AI燒烤機可即時分析梅納反應等變化,動態調整燒烤模式與時間,平均每小時能烹調144份肉,可取代二至四名兼職員工;Winnow表示,基於AI的辨識追蹤方案,可減少50%的企業級食物浪費,且每天被90多個國家的數千名廚師使用。

第三是長期發展的關鍵,也是餐飲業的經營端,涵蓋AI驅動的生產與採購預測、銷售與消費趨勢分析、精準行銷與會員經營、動態聲譽管理、勞動力模擬與管控、菜單與菜品優化、財務診斷與經營顧問等應用。以Nory爲例,其推出可預測銷售、規劃勞動力、優化庫存等基於AI的管理方案,宣稱能爲餐飲業者帶來降低10%至25%勞動成本、提高10%至30%勞動生產力、每月節省超過100小時管理時間等效益。

AI結合餐飲好處多多,但當前仍有許多難點,從技術、資金、市場、人才四大構面分析。技術方面,準確度、延遲性、硬體與既有系統限制、數據收集與品質、隱私安全等議題皆需逐步到位。例如麥當勞在美國100多家門市的得來速語音AI點餐曾在去年下架,主因多次辨識錯誤引起不少爭議;今年又被舉報AI招募平臺有安全漏洞,有求職資料外泄可能。

資金方面,餐飲業導入AI方案時仍須對預算、資源、規模、需求等進行權衡,評估各種方案導入的優先順序與成本效益。對中小業者而言,可先從簡易、輕量的AI工具方案着手。

市場方面,餐飲業對AI賦能的潛力多抱持期待,但有解決方案業者表示,餐飲業對數位科技的願付價格低於醫療、製造等產業,集團或連鎖業態的客戶較易推廣,但競爭者衆,若要讓AI滲透到中小型業者,挑戰不小。當然,對極爲重視服務的餐飲業來說,顧客接受度至關重要,需要在AI與真人服務中找到平衡。人才方面,雖然很多AI方案要解決勞動力問題,但如何讓員工願意接受,且能更快學會操作及解讀AI,減少人機協作磨合時間,乃至在缺工時代下找到有AI素養的人才,值得更多重視。(作者是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