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解放成都年輕人

“即使孫悟空來到成都,一天也要打滿300個電話才能下班。”這是社交平臺上流傳的一個梗,據說是在“內涵”成都,最不缺的就是電銷工作。成都2022年城鎮常住人口超過2100萬,位列重慶、上海、北京之後。有統計稱,2017年開始,成都吸引了500多萬“蓉漂”,很多人爲“巴適”而來。結果來後才發現,受制於產業結構,成都中等收入工作機會不多,反而因年輕人多、人力成本比北上便宜40%,吸引了京東、騰訊等衆大廠紛紛把客服/銷售崗位,落子在了天府之國。問題也來了,銷售/客服工作薪資不高,工作重複,人員流動性大,還有中小企業銷售崗不繳五險一金,崗位離職率動輒超50%,企業也難招人,兩頭困在系統裡。許多人工智能企業,試圖用AI Agent(可理解成:數字員工)來解決銷售、客服行業存在的問題,簡單說就是“AI員工替代真人”。這一賽道聚集了百度智能雲、騰訊雲、科大訊飛、硅基智能等公司。百度智能雲最近上線了7位“數字打工人”, 涵蓋營銷經理、還款助理、汽車銷售、促銷專員、產品經理、課程顧問、招聘專員等工種。與以往問答機械的“智能客服”相比,據測試,這7位數字打工人“解決實際問題”的業務能力有了提高,能讓“中途棄聊、轉人工服務”的人變少許多。具體表現在面容上實現了“真人的復刻”,讓大衆看不出真假。語音識別率98%、對話延遲到1秒內,“專治”性急的人。平均每個數字員工,都選了一個深耕的垂直領域(比如汽車、教育、招聘等),學了10萬小時數據,以變成有實操能力的專家。態度耐得煩、全年無休,且能從對話中找到客戶的潛在意圖,自主“執行和履約”,企業方表示,這比以前的“智能廢物”要進步許多。技術專家解釋,這背後依賴的是大模型技術與垂類行業需求的匹配訓練,讓這些員工具備了Agentic的早期樣貌,即有了部分自主意識,能自主幹活。銀行、電信等對電銷/客服需求多的企業,是這些數字人的主要客戶。有人擔心,數字員工來了,那成都的這些銷售員工不就“優化”了嗎,這種情況已在發生。但也有聲音指,這會倒逼年輕人們去做更有創造性的工作。不過,數字客服/銷售不是沒有bug,如果它存在誤導和客戶隱私泄露,責任該誰負。但從大趨勢上看,在AI搶走電話機的成都,要想“巴適”,年輕人估計需要多吃苦了,因爲以後大概率是真員工和數字員工“一起人機共存、互相競爭和合作”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