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升溫下創投基金頻現減持退出 “募投管退”鏈條趨於完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申俊涵 北京報道
最近數月以來,A股市場行情持續升溫。尤其是在近日,上證指數已越過3800點,達到近十年來新高。減持浪潮也隨之而來,並在7、8月份愈加明顯。
據執中ZERONE統計,2025年上半年,共有428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東進行減持,共1315起減持事件,對應減持交易金額近600億元。與2024年上半年相比,2025年上半年的減持事件數量、減持股數、減持金額均有大約翻倍的表現。
進入7、8月份,減持變得愈加頻繁。根據執中ZERONE統計,7月,共有270家A股上市公司發生了544起減持事件。8月以來至8月15日,共有155家A股上市公司發生了277起減持事件。
創投基金是參與減持浪潮的主力之一,對創投基金而言,這也是退出環節正式完成的標誌性操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今年股價表現搶眼的上緯新材、德福科技等上市公司,已經紛紛披露涉及創投基金減持的相關信息。同時,記者梳理髮現,2025年以來,國家大基金分別以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爲主體,宣佈減持通富微電、賽微電子、盛科通信、燕東微、佰維存儲、安路科技等十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今年以來,尤其是進入下半年,上市公司股東減持明顯增多,並且許多都涉及創投基金的減持操作。這既是市場環境改善後的自然反應,也反映了股權投資退出週期與二級市場行情的共振。”水木資本董事長、母基金研究中心創始人唐勁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說。
他解釋稱,過去幾年,受制於資本市場波動和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不少創投基金在退出環節面臨窗口受限的局面。如今隨着市場成交活躍度回升、投資者風險偏好有所恢復,部分股東和機構順勢選擇在當前時點兌現階段性收益。總體而言,減持的增加體現了資本市場退出功能的逐漸恢復,也說明創投“募投管退”鏈條正在趨於完整。
創投基金迎來退出時間窗口?
當前,創投基金成爲減持潮的重要參與者,這既是基金自身運作的必然環節,也是宏觀市場環境變化帶來的結果。
據瞭解,創投基金大多有明確的存續週期,一般在8-10年左右。當基金進入中後期時,基金管理人需要考慮如何通過有序退出兌現賬面回報,進而實現對LP的分配。就上市退出的項目而言,通常待項目上市過了解禁期後,創投基金就會隨行就市進行減持操作,然後將資金返還給出資人落袋爲安。
“股價漲跌具有不確定性,如果過了解禁期不減持,股價上漲了還好說。如果股價下跌了,又會被出資人質疑,爲什麼不早點減持。所以,大家普遍心態是,如果在合理的回報範圍內,過了解禁期就隨行就市進行減持,哪怕少賺點上市後的收益部分。”一位創投機構的合夥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但是在前兩年,由於資本市場表現不及預期,很多公司即便上市帶來的收益也比較低。由此,創投基金紛紛選擇繼續觀望,待達到預期的收益區間後,再進行減持操作。今年以來,A股市場行情持續回升,恰好爲創投基金帶來難得的減持窗口期。
“我們也有些公司股票是解禁了一年多時間,但由於退出回報基本在成本附近,就一直沒有進行減持。最近隨着行情升溫,纔開始做一些減持的安排。”新鼎資本創始合夥人兼董事長張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說。
他表示,一方面,很多創投基金面臨退出壓力。另一方面,市場熱度高、交易活躍,帶來了退出的好時機。由此,在A股和港股市場,創投基金對上市公司的減持都變得更加頻繁。
比如,作爲國內電解銅箔行業的頭部企業,德福科技今年股價表現搶眼。自4月8日以來,公司股價累計漲幅已經超過200%,市值超過220億元。
7月14日,德福科技公告稱,甘肅拓陣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拓陣基金”)及其一致行動人蘇州瑞瀟芃泰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瑞瀟芃泰”)擬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2143.5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4%。據瞭解,拓陣基金對德福科技的投資,最早是在2017年,已經有8年之久。
今年A股首支10倍股上緯新材,在近期也被創投基金減持。據披露,自7月9日以來,金風投控已減持上緯新材約158萬股。減持後,該公司還持有上緯新材5%的股份。而在上緯新材被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及相關主體收購過程中,金風投控還計劃通過協議轉讓,向上海致遠新創科技設備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轉讓4.4%股份。
據悉,金風投控是金風科技全資子公司,2016年3月與上緯新材簽訂增資協議。2020年,上緯新材在科創板上市。2022年之後,金風投控開始陸續減持。
從上述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創投基金並非短期投資、跟風減持,而是在8年左右的長期投資和耐心陪伴後實現減持退出,構建起“募投管退”的完整閉環。
“當退出渠道順暢,資金得以回籠,創投機構纔有能力把回收的資金再度投入新的創業企業,從而推動下一輪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換句話說,減持不僅是基金自身的需要,更是行業形成正向循環、保持活力的必要環節。”唐勁草說。
減持節奏把控需考慮多方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創投基金減持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基金自身的退出需求,又要兼顧市場承受能力和企業發展需要。
具體來說,創投基金該如何把控減持節奏?唐勁草認爲,首先,合規性必須放在首位。監管部門對大股東和創投股東減持設定了嚴格的比例限制、敏感期約束以及預披露要求,這是保障市場穩定的基本前提。投資機構應主動對照規則,將退出計劃納入合規框架。
其次,節奏上要避免集中性、大規模的拋售行爲,而應當通過分散化、分批次的方式逐步退出,讓市場有足夠的消化空間。同時,應合理選擇退出方式,例如大宗交易、協議轉讓、上市公司回購、員工持股計劃等,這些路徑往往比二級市場直接減持更穩妥,也有助於控制價格衝擊。
“此外,溝通和預期管理也至關重要。投資機構在退出前,應與上市公司充分溝通。市場真正擔心的往往不是減持本身,而是突發性和不透明帶來的不確定性。”唐勁草說。
對於上市公司而言,減持的短期影響主要體現在股價層面。如果減持集中且缺乏透明度,可能會引發市場的恐慌性解讀,導致股價波動。但若減持遵循合規要求,提前披露、節奏分散,同時輔之以併購、回購等方式,市場通常能較好地消化,股價的中長期走勢依舊取決於公司的基本面。事實上,對於優質公司來說,減持的影響是階段性的,長期價值最終會通過業績表現和行業地位來體現。
同時記者注意到,也有部分創投基金會選擇在企業上市後繼續陪伴,而不是在解禁期後完全退出。比如,首程控股從2018年開始投資理想汽車,並對公司持續追加投資。在理想汽車納斯達克上市和港股二次上市後,首程選擇減持部分理想汽車股票。但截至2024年,首程仍長期持有少量理想汽車股票,由此獲得公司上市後長期增長所帶來的收益。
“上市並不意味着企業的成長終點,尤其是在硬科技、新能源、半導體等領域,企業往往在上市後仍處於擴張與產業整合的關鍵階段。如果投資機構繼續持有,可能享受企業在資本市場平臺上的二次成長紅利,獲取更大的回報空間。”唐勁草說。
同時,創投基金與企業建立的關係並非止步於股權層面,還可以延伸爲產業協作、併購整合乃至生態共建。例如,一些基金通過繼續持股或參與定增,與上市公司在上下游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關係,這不僅有助於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也爲基金本身帶來更多的資源協同效應。
但從大部分創投基金的運作邏輯來看,這種“長期陪跑”在普遍意義上確實存在一定難度。核心原因在於基金存續週期的限制,需要考慮LP的現金迴流需求和基金清算安排。因此,能在上市後持續陪伴的,多爲資金來源較爲靈活、週期較長或本身兼具產業戰略屬性的基金,比如部分產業資本背景的創投基金、母基金或市場化長期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