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回暖緩解退出壓力,創投減持數量變多了

來源:第一財經

“退出的資金可加速投資新項目,緩解一級市場‘募資難’。”

8月13日,A股市場持續上攻,滬指創出四年以來新高。這樣的暖意已經持續數月,股權投資機構通過減持退出,也慢慢多了起來。

在8月12日晚間披露的減持公告中,就有較多股權投資機構計劃或實施減持。其中,上緯新材(688585.SH)公告稱,股東金風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金風投控”)自7月9日以來已減持0.39%的股份,還計劃協議轉讓4.40%股份。

“此前在IPO階段性收緊和二級市場行情不佳的情況下,創投機構減持得相對少些,如今A股行情回暖,更多創投機構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等渠道減持退出。”一位接盤PE/創投減持退出的投資人士稱。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第一財經稱,A股近期上漲爲創投機構提供了理想的退出窗口,減持本質是市場成熟度提升的表現。一方面,市場流動性改善,爲退出提供承接盤;另一方面,基金期限壓力驅動,多數創投基金進入5~8年退出期。這表明,創投機構通過二級市場退出,既釋放早期投資紅利,也爲新項目騰挪資金,體現資本市場“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環。

更多創投機構通過減持退出

近期,上市公司股東減持現象有所增加。根據Wind數據,8月份以來,有3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股東減持公告。其中,股權投資機構是一大減持主力。

根據上緯新材披露,自7月9日以來,金風投控已減持158.4368萬股,佔比0.39%。此次減持後,該公司還持有上緯新材5%的股份。而在上緯新材被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及相關主體收購過程中,金風投控還計劃通過協議轉讓,向上海致遠新創科技設備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轉讓4.4%股份。

金風投控是金風科技(002202.SZ)的全資子公司,2016年3月與上緯新材簽訂增資協議,從而取得10%股權。上緯新材上市後,金風科技持有3600萬股,持股比例8.93%。2022年之後,金風投控開始陸續減持。

8月12日晚,春雪食品(605567.SH)也公告稱,煙臺天自春雪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下稱“天自春雪”)及一致行動人煙臺天自雪瑞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下稱“天自雪瑞”),在今年7月~8月期間減持,減持價格在9.59元/股~11.37元/股之間。此次權益變動後,二者合計持有春雪食品1000萬股,佔比爲5.00%。

天自春雪、天自雪瑞均爲春雪食品的原始股東,分別在2020年一季度以12.5元/股的價格,受讓了山東春雪持有的春雪食品部分股份,受讓後持股比例分別爲4.33%、6.64%。

部分股權投資機構減持時,相應上市公司股價大幅上漲。如德福科技(301511.SZ)爲例,該公司自6月份以來大幅上漲,6月20日~8月13日累計上漲172.99%。

德福科技7月13日公告稱,股東甘肅拓陣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拓陣基金”)及其一致行動人蘇州瑞瀟芃泰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計劃在3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減持不超過2143.5307萬股(佔比3.4%)。

根據公告,拓陣基金已於8月4日減持了0.05%的持股,減持均價爲35.19元/股,減持數量爲28.85萬股。截至8月13日,德福科技收盤價格爲42.04元/股。

加速資金回籠

對於近期較多股權投資機構通過減持退出,業內人士認爲,這與A股市場流動性改善,以及基金退出期限承壓有關。

自今年4月初以來,A股市場持續震盪上行,滬指8月13日最高探至3688.63點,創出四年以來新高。今年以來,滬指已累計上漲9.9%,深成指累計上漲10.91%,創業板指累計上漲21.16%、科創板綜指累計上漲29.46%。

上述投資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行情好時,股權投資機構減持的行爲相較以往多一些。除了集中競價外,較多股權投資機構選擇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因爲能夠實現更快退出,一般會根據成交金額和交易量來商量折扣。

在田利輝看來,牛市爲創投機構提供“窗口期”,但高回報項目稀缺。機構更傾向於選擇估值修復充分的標的。總體而言,退出節奏將更趨理性,低毛利時代“精準退出”成主流。

相較而言,股權投資機構減持與實控人、高管等減持有何不同?

田利輝認爲,創投減持核心是LP分紅、期限管理等基金運營正常需求。監管層也明確將減持與上市公司質量掛鉤,優先減持非受限股份。因此,可見創投減持本質是“市場化退出”,需理性看待對股價帶來的短期擾動,長期價值取決於公司成長性。

“當前A股正從‘融資驅動’轉向‘退出驅動’,創投減持潮既是市場繁榮的副產品,也是生態優化的催化劑。”田利輝稱,投資者需區分“理性退出”與“套現離場”,關注公司基本面與估值合理性,而非簡單以減持論成敗。

在田利輝看來,創投機構通過二級市場退出,對一級市場具有“雙刃劍”效應。短期看,退出的資金可加速新項目投資,緩解一級市場“募資難”。長期看,若一二級估值差持續收窄,將倒逼一級市場提升項目質量。

“需警惕退出常態化可能引發的‘短視投資’傾向,需通過政策引導平衡退出效率與長期價值。”田利輝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