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患者99%未完整治療 成年後恐影響工作頻出包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李嵩濤指出,在臺灣約有9%兒童受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影響,但僅有1%真正接受完整治療,代表許多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受阻。(王家瑜攝)

一名年約30歲男性職業是警察,平時巡邏老是出包,一下忘記帶鑰匙、一下忘記簽到,被認爲工作不專心,其實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作祟。醫師指出,ADHD常被誤解爲「好動」或「不聽話」,其實患者如同腦中有10個大喇叭同時播放不同聲音,導致無法專心吸收外界訊息。然而,僅1%患者真正接受完整治療,更有6成患者的症狀會持續到成人。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李嵩濤指出,在臺灣約有9%兒童受到ADHD影響,但僅有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僅1%,代表許多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受阻。

許多家長認爲「小孩只是活潑好動了一點」,李嵩濤說明,只要造成生活困擾,就要審慎評估。ADHD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表現,兒童期常見上課不專心、拖拖拉拉、弄丟東西,到了青春期更嚴重,例如無法忍受挫折、缺乏社交技能、出現憂鬱或焦慮等情緒困擾,還容易與他人起衝突,甚至遭受霸凌。

李嵩濤指出,ADHD症狀約78%來自遺傳,原因包括大腦前額葉與皮質下腦區功能異常,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量偏低。小時候症狀最明顯,到青少年期會漸漸減少,約60%患者的症狀會持續到成年期,雖然僅留下不專注的症狀,但最終可能導致執行功能障礙,例如忘記重要行程、時間管理不佳、無法規畫大型任務等。

若經診斷爲ADHD,建議使用藥物治療合併行爲治療。李嵩濤指出,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藥物可改善不專注、過動症狀,慢慢跟上同齡的學習效率,臨牀上會以一學期爲單位評估是否調整藥物,隨着年紀增長,約3到4成患者症狀改善,就有機會停藥,但仍有6成患者症狀會持續到成年,建議持續用藥。

李嵩濤呼籲大衆破除「長大就會好」的迷思,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如同給孩子一雙能看清世界的眼睛,幫助ADHD孩子的人生從雜亂無章轉變成有旋律、有節奏地成長之歌,有機會綻放出獨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