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腦中如「10個喇叭放不同頻道」 誤當好動不聽話僅1%完整治療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嵩濤。(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常被誤解爲單純的「好動」或「不聽話」,醫師指出,ADHD其實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腦部的功能,在臺灣約有9%的兒童受到影響,但僅有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更僅約1%,意味着許多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受阻。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嵩濤指出,ADHD是腦部前額葉及皮質下腦區,和腦部多個區域的局部和連結功能異常,造成不專心、組織計劃能力不佳、衝動、坐不住以及情緒和動作的控制失調。因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量相較於一般人偏低,無法有效篩選進入大腦中的訊息,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也缺乏行爲控制的能力,進而產生過動及衝動的症狀。

李嵩濤指出,ADHD的孩子不專注症狀,就有如腦中有十個喇叭大聲播放不同的音樂和頻道「他真的沒有辦法專心聽你在講什麼」,這樣的後果會導致執行功能障礙、記憶力不佳如忘記重要行程,分不清事情輕重緩急、沒辦法安排行程、時間管理不佳,也可能沒辦法規劃長期或大型任務。

有些家長也會認爲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長大就會好」或「只是教養問題」,其實都是錯誤迷思。李嵩濤指出,小時候過動和衝動症狀最明顯,到青少年會漸漸減少,約有60%的孩子症狀會持續到成年時期,大多隻剩下不專注的症狀,會持續造成生活困擾。

李嵩濤強調,帶孩子前來就診並不是否定能力,而是希望透過完整評估與理解,讓孩子少一些困難,多一些成功,開始相信自己也能辦得到。

李嵩濤分享他曾收治一名約30歲的警察,逮捕犯人追兇殺搶案的激烈案件可以專心處理,但平時工作真的太不專心,所以被職位調動轉到基層做一般工作,後續還發生巡邏都忘記帶鑰匙、忘記簽到,出包不斷的情況下來求診,才診斷確定是成人ADHD,且他自述小時候就評估診斷過ADHD,後續接受治療後,同事、主管都對他改觀,感覺彷彿變了一個人,工作狀況變好。

許多家長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吃藥會不會上癮」。李嵩濤特別澄清,臨牀上常用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在醫師處方的劑量下並不會造成依賴或成癮。相反地,規律治療能改善孩子的專注力與情緒控制,還能降低他們未來抽菸、飲酒或濫用毒品的風險。

李嵩濤解釋,藥物的作用就像「替孩子的大腦戴上一副眼鏡」,幫助他們把外界訊息看得更清楚、更有條理,可以讓孩子把專注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研究顯示,藥物治療的有效率可達八至九成,若再搭配行爲治療,效果更佳,能顯著提升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品質。

除了藥物,家長的角色也至關重要,透過集點獎勵制度、冷靜區(Time-out)、正向讚美等親職教育方式,能協助孩子累積正向經驗,改善親子互動。學校與社會資源亦是關鍵,包含老師調整教學的策略、必要時進行特教鑑定、輔導老師支持,以及必要時的社政與兒少保護合作,才能形成完整的支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