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新牌局

阿里剛剛發完2025財年年報,數據還算亮眼,這屆管理層寫了上任以來的第二封股東信,也總算走到了不再需要對市場解釋自己要做什麼選擇的階段,從發牌變成了出牌。

發牌的時候,只知道自己手上有什麼牌,再怎麼有計劃,也不清楚這麼打會有什麼結果,而在出牌的時候,根據已經打出去的牌面和反饋,確定性只會越來越高。

對於阿里而言,重回正軌、估值修復這些「欲揚先抑」的詞句,已經是上一個版本的調門了,新的表達方式,是用對的結果核驗對的原因。

歸因是很重要的,前幾天刷到雪球的創始人方三文發貼,大意是說阿里走的彎路之一就包括錯誤的歸因,順境時過分自我膨脹,逆境時又過分自我懷疑。

聽起來確實話不糙理也不糙,阿里內網屢有熱貼出圈,大多數相互明白的問題,都能用歸因迷惑來做出解釋。

公允地說,過去兩年來,阿里的戰略清晰很多。聚焦核心業務、重注AI,都是過去兩年來經過時間驗證的正確結果。從好的結果出發,阿里也要讓大夥知道公司變革折騰的理由是什麼: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是正確的做事情。

簡單來說,阿里對於核心業務的定義就是「基本盤+未來」,電商是基本盤,AI+雲構建起阿里面向未來的第二增長曲線,二者未來必然會有交叉甚至融合,電商本身也是AI轉型升級的重要戰場,所以必須並行增長,用戰略換未來。

組織架構的最近變動也對應得上,餓了麼和飛豬突然併入電商事業羣,以及合夥人名單的瘦身縮減,都是在不斷釐清聚焦的目標,加上退出高鑫、銀泰,排除多餘的干擾,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除了重要的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事情。

當然,不重要的事情,未必沒有價值,只是這個價值不能再由集團來賦予,得是業務自己去掙到手,所以在這一年來,大文娛盈利了,高德盈利了,盒馬盈利了,多個業務經營效率提升,稱得上是一個小而意外的奇觀了。

所以在上一個財年,阿里在營收繼續增長的前提下,淨利大漲77%,這就是學會「劃重點」的回報,淘天、阿里雲、釘釘、夸克等代表性業務的表現也普遍亮眼,各自出擊,各有擔當,這是最好的管理觀感。

至於「AI+雲」,這可能是阿里最長志氣的一面旗幟了,很多時候,信心的來源其實會是對手給的,隨着Qwen 3仍然扮演着開源大模型的扛把子——通義全系列下載量超過3億次,全球衍生模型數量超過10萬個——Meta的Llama 4已經完敗下來,扎克伯格到處開支票買人的行爲,更是顯出內部的不堪,所以纔想通過收購「彎道超車」。

這邊風景獨好,當然可以鬆弛。但阿里還是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

蔡崇信和吳泳銘在股東信的結尾寫得很有意思,說阿里這家公司沒有守成的基因,永遠在創業的路上。

守成和創業的爭辯,出自司馬光的「資政通鑑」,唐太宗問房玄齡和魏徵:「創業與守成孰難?」兩人一個經歷了打天下,一個起身於守天下,自然分別表示創業更難和守成更難。

話雖如此,政治和商業、權力和技術的差別巨大,阿里意欲告訴股東的,不過是科技史的常識,AI時代技術趨勢瞬息萬變,那些產品和服務並非看得見摸得着的某種固定資產,守是守不住的,在一個各行各業都在「打破常規」的趨勢裡,阿里也要確保組織的朝氣。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描述的從來不是年紀,而是心態和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