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3800億AI新長征
站在今天這個時間點,很難再單單用“電商巨頭”定義阿里了。
2025財年,阿里淘天集團營收僅增長3%,而云計算和AI相關業務則更受市場關注。
年報顯示,阿里巴巴集團收入9963.47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77%至1259.76億元。其中,阿里雲收入達到1180億元,同比增幅達到了11%。第四財季,阿里雲收入同比增長18%,達到301.27億元,創下三年來最快增速。
短短兩年時間裡,阿里身上的AI標籤變得越來越顯眼,其在AI領域的進展增強了市場對其未來增長潛力的信心,今年早期,已有多家全球頂級投資機構對阿里巴巴進行了顯著增持。
兩年前,蔡崇信、吳泳銘上任後,定調了“AI是未來核心”,推動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而最激進的舉措,是宣佈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建設AI基礎設施——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阿里過去十年的科技投入總和。
投資AI的動作還在繼續。7月3日,阿里巴巴集團發佈公告,計劃發行本金總額約120億港元、2032年到期的零息可交換債券。債券發行募集資金淨額將用於投入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和支持國際電商業務發展。
在年報致股東信中,阿里表示,未來十年,最大的增量和變量都是以AI爲核心的驅動力帶來的變革。“阿里巴巴將AI視爲業務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也是面向未來發展的最大機遇之一,因此全力投入AI基礎設施和技術先進性建設,提升在全球科技領域的競爭力,並將其轉化爲業務增長的持續動能。”
儘管外界對阿里的認知長期停留在電商領域,但其在AI技術上的投入早已悄然展開。如今,這場長跑已經迎來收穫,但阿里的AI故事,還遠未到終章。
從蟄伏走向爆發
在股東信中,阿里表示,要將“Al+雲”爲核心的科技業務打造成阿里巴巴的第二增長曲線。2025財年年報顯示,阿里雲財年收入突破雙位數增長,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七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
這是一份十分亮眼的成績單,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阿里雲計算業務的增長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但在阿里巴巴的發展史中,AI絕不能算是一夜之間的奇蹟,它更像是一個蟄伏多年、逐漸破繭而出的故事。
2017年,阿里巴巴成立了達摩院,專注於前沿技術研究,涵蓋了AI、量子計算、芯片設計等多個領域,計劃3年內投入1000億元。彼時的AI,在外界看來仍是一個充滿想象力但尚未落地的概念。而在阿里內部,AI更多被視爲一種“技術儲備”,是通向未來的門票,而非立竿見影的利潤來源。
2018年至2020年間,阿里的研發投入持續增長,其中很大一部分用於AI相關領域。然而在這段時期內,AI業務並未直接帶來顯著的收入增長,當時外界對於其“燒錢”的質疑聲不斷,但阿里內部始終保持着清晰的戰略判斷,將其作爲集團的核心戰略之一進行長期投資。
從具體佈局上來看,阿里巴巴的AI戰略並非單一的技術突破,而是一個全方位的生態系統構建。這個生態系統涵蓋了從底層技術到商業應用的各個層面,形成了一個完整的AI價值鏈。
在基礎設施層面,阿里雲成爲了AI戰略的重要支撐;在覈心技術層面,阿里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商業應用層面,阿里將AI技術深度融入其核心業務,如電商、物流、金融等。
轉折點在2021年,隨着AI技術逐漸成熟,阿里的多個業務線開始實現AI賦能,阿里雲也開始將AI能力對外輸出。2022財年,阿里雲實現13年來的首次年度盈利。
隨着大模型浪潮到來,阿里的AI業務迎來爆發。2023年4月,阿里巴巴發佈了首個大語言模型“通義千問”,並持續開源,逐步構建起全球最大的開源模型族羣。這一舉動被視爲阿里巴巴全面進軍AI領域的信號。
同年9月,蔡崇信和吳泳銘分別出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和CEO。蔡崇信在內部會議上多次強調:“AI是阿里巴巴未來的核心戰略,我們必須在這一領域佔據領先地位。”吳泳銘則更加務實,他提出要將AI技術與阿里巴巴的電商、雲計算業務深度融合,他判斷,未來推動行業發展的動力,將是以AI爲代表的科技驅動力。
過去一個財年,阿里推動大模型基礎研究和創新,4月發佈的通義Qwen3模型在全球多個權威評測榜單中性能領先。截至4月底,阿里通義已開源200餘款模型,衍生模型數量超過10萬個,成爲全球最大的開源模型家族。
“相信我們的開源開放路線,能夠讓全球的參與者們基於我們的模型去協同發展人類智能,共同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長遠目標。”阿里在股東信中寫道。
高盛Ronald Keung分析師團隊預計,阿里雲的AI相關收入將在2026財年和2027財年分別達到290億和530億元,佔總收入的20%和29%,進而助推整個阿里雲在2026-2027財年實現20%以上的收入增長。
鉅額投入生態佈局
看準了方向,阿里巴巴已經開始通過戰略性投資和鉅額研發投入,全面擁抱AI時代。
最新季度的財報顯示,阿里資本開支繼續保持高強度,2025年第一季度,阿里巴巴資本開支爲246.12億元,同比提高120.68%。2025財年資本開支爲860億元,相較於2024財年的321億元顯著增長。
此前,阿里宣佈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用於AI及雲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金額超過過去十年總和,創下中國民營企業在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投資紀錄。
阿里表示將加大三個領域的投資力度——投入AI和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AI基礎模型和AI原生應用,投入現有業務的AI轉型升級。
而對外,阿里在科技領域的投資佈局也更加激進且系統化。對阿里而言,集團主席蔡崇信曾長期執掌阿里戰投,CEO吳泳銘則是元璟資本創始人,二人對風險投資有着深刻理解,正在用最擅長的方式來提升其AI和雲計算領域影響力。
通過梳理公開信息可以發現,阿里將國內幾乎所有頭部大模型初創企業納入其投資版圖,包括月之暗面(Moonshot AI)、MiniMax、智譜AI、百川智能和零一萬物。
相比之前,阿里的投資明顯更加大膽。去年,國內AI初創企業MiniMax獲6億美元A輪融資,阿里領投;在月之暗面10億美元的A輪融資裡,阿里同樣扮演了領投的角色,投後估值達25億美金。
如果說大模型是AI的“大腦”,那麼具身智能則是賦予AI“身體”的關鍵技術,阿里同樣給予了高度關注。2024年,清華系具身智能企業星動紀元完成了近3億元Pre-A融資,阿里聯合領投;今年,具身智能公司逐際動力(LimX Dynamics)宣佈完成5億元A輪系列融資,阿里作爲戰略投資人蔘與其中。
應用層面,阿里也重視工具創新,尤其能直接賦能其業務的產品。今年5月,阿里與美圖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以可轉債的形式投資美圖。據美圖公司發佈的公告,可轉債協議本金總額約爲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億元),爲期3年,年利率爲1%。
這一投資實際上凸顯了阿里“AI驅動電商”的戰略。根據合作,阿里將在旗下電商平臺優先推廣“美圖設計室”等AI工具,共同開發AI電商生圖、生視頻產品,提升商家營銷效率。
一位關注阿里的投資人士向記者表示,這些投資行爲也是爲了完善阿里自身的業務生態。通過投資有潛力的科技企業,阿里可以和這些企業形成協同效應,比如共享技術、客戶資源等,從而增強自己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同時,這些被投企業自然會成爲阿里雲的重要客戶。阿里投出去的錢,最後都能以雲計算收入的方式回到阿里,形成了“投資—算力消耗—雲收入增長”的閉環。
此前,阿里部分對AI企業的投資就是直接以算力資源支付的,使用阿里的算力也常被作爲投資協議的一部分,例如,對美圖的投資中顯示,美圖將在三年內向阿里採購不低於5.6億元的雲服務。
“雲服務在AI應用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雲廠商等基礎設施提供商有望率先受益。”天風證券全球前瞻產業研究院聯席院長孔蓉此前向記者表示,“因爲無論應用端如何發展,雲基礎設施始終是支撐各類應用運行的基礎,其需求將隨着技術的推進而持續增長。”
從競爭策略看,阿里採取“廣撒網”的方式,佈局關鍵技術節點,確保在AI賽道不落後於騰訊、百度等競爭對手。其投資的大模型、具身智能等項目,也不僅是爲了短期財務回報,更是爲了構建長期的技術護城河。儘管部分投資的風險較高,但從長期看,這些舉措可能幫助阿里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佔據先機。
(作者:董靜怡 編輯:朱益民)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