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證券之星午間消息彙總:2021年12月以來首次!上證指數盤中突破3700點

01. 宏觀要聞

1、8月14日早間,滬指盤中突破3700點,最高觸及3704.77點,爲2021年12月以來首次。

2、央行主管金融時報發佈《不宜過度炒作單月信貸增量波動》文章稱,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M2增速均保持在較高水平,體現了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取向,爲實體經濟提供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與此同時,受季節因素影響,信貸數據波動明顯。

月度金融數據往往被視爲觀察階段性經濟金融運行情況的窗口,但隨着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單月貸款讀數通常不足以準確反映經濟活躍程度,也難以完整體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分析經濟金融形勢時無需對單月數據過度關注,更不宜過度炒作單月信貸增量讀數波動。

3、2025年以來,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各地方優化設備更新支持範圍,完善項目申報審覈標準,嚴格做好項目篩選把關,推動重點領域實施設備更新。

近期,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設備更新的1880億元投資補助資金已下達完畢,支持工業、用能設備、能源電力、交通運輸、物流、環境基礎設施、教育、文旅、醫療、住宅老舊電梯、電子信息、設施農業、糧油加工、安全生產、回收循環利用等領域約8400個項目,帶動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

02. 行業新聞

1、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8月14日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去年推出了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等21項政策,今年還將推出數據產權等10多項制度,一批圍繞數據匯聚共享、開發利用的數據企業正在孕育興起,標準、規範不斷推出,數據交易日趨活躍,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正在加快構建。此外,國家層面深入實施"數據要素×"行動,開展公共數據"跑起來"示範場景建設,以場景牽引帶動數據要素價值充分釋放。

今年國家數據局計劃部署一批數據產業集聚區建設試點,以此爲抓手,不斷優化產業佈局,加快形成產業生態和規模優勢。下一步,國家數據局將持續優化數據產業發展環境,培育多元經營主體,爲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國家數據局副局長夏冰在8月14日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包含北上廣深等25個城市在內的數據流通節點城市,佈局了16個省市區的數據基礎設施架構,並在今年7月底全面完成了互聯互通。預計到今年年底,相關節點城市規模將擴大到50個左右,覆蓋80%的省市區,爲數據規模化跨域流通奠定設施基礎。

2、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海南省關於進一步支持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持續加大創新藥械研發支持力度。繼續實施省生物醫藥產業研發券政策,對產品研發的臨牀前研究、臨牀試驗、新成果產業化等全流程,按照階段性成果給予40萬元至1000萬元的資金獎勵。

繼續支持現代生物醫藥產業做大做強。鼓勵企業參與國家帶量採購,對參加國家藥械集中帶量採購中標品種,按照以中標單價完成實際銷售額的3%給予最高300萬元獎勵。鼓勵省內外企業依法兼併重組本省醫藥企業,就地盤活資產、發展壯大,對參與兼併重組產生的銀行貸款給予50%的貼息,連續貼息2年,最高補貼500萬元。鼓勵企業進行國際認證,對獲得國際權威認證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企業,按規定給予200萬元一次性獎勵。

3、據財聯社消息,我國科研人員近日突破現有傳統鋰離子電池在能量密度和應用性能上的瓶頸,研製出了能量密度超過600瓦時/公斤的軟包電芯和480瓦時/公斤的模組電池,其性能指標比現有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和續航能力直接提高了2-3倍。

03. 板塊掘金

1、中信證券研報表示,短期來看,25Q2受供需持續改善影響,電池價格企穩,上游原材料成本下降、稼動率提升帶來額外盈利彈性,電池板塊業績有望超預期;中長期來看,供需改善趨勢依然較爲明確,同時商用車電動化、AI數據中心、海外市場仍有望爲頭部企業帶來超額增長。

當前時點,旗幟鮮明看好中國電池核心資產的配置價值。估值層面,中國電池核心資產較日韓企業仍具備顯著優勢,隨着後續更多電池企業H股上市,全球資金定價體系下,中國電池資產估值中樞有望得到進一步擡升。

2、華泰證券研報指出,8月12日,財政部、央行、金融監管總局印發《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年貼息比例爲1%,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分別承擔貼息資金的90%、10%,政府出資替代銀行單邊讓利,有助於呵護息差,撬動信貸投放。

7月31日國常會部署實施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與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8月以來工行、農行、建行、交行等多家銀行積極響應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與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政策預期向好,把握銀行結構性機會。

3、天風證券研報認爲,我國氨綸供應高度集中,當前價格運行相對底部區間。行業平均處於虧損狀態,盈利位於歷史底部區間;新增產能延期或減投,淘汰產能或持續增加。

近年來氨綸需求增速快,下游滲透率持續提升;2005年,我國氨綸表觀消費量爲12.1萬噸,到2024年消費規模增長至102.7萬噸,2005—2024年需求量CAGR達到11.9%。"反內卷"背景下,重點關注位於成本曲線左側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