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蔡瀾去世第2天,離別信曝光惹衆怒,可惜,生前心血付諸東流!
“門店繼續營業,會員權益不變。”
“你說他剛走,怎麼就被拿來搞促銷了?”
這句話不是電商廣告,而是蔡瀾去世後,公司發佈的“離別信”中的內容。
消息一出,評論區瞬間炸鍋。
——“這叫離別信?不如叫營業通知。”
——“人前一秒撒花悼念,轉眼開始搞營銷,臉可真大。”
蔡瀾,這位港圈最後的浪子才子,83歲離世,本應風光謝幕。
可誰都沒想到,他的謝幕曲,卻被一封冷冰冰的文案打了節拍。
他曾說:‘我活過。’但他萬萬沒料到,走後第2天,自己就成了“最後一波流量”的犧牲品。
一封“離別信”,到底是情真意切,還是貨真價實的生意經?
1、蔡瀾的瀟灑,是故事堆出來的
要說蔡瀾這輩子,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13歲在香港寫文章罵父親“狗屁不通”的詩,也真敢。
16歲隻身赴日求學,回來後進了邵氏,成了港片背後最“叛逆”的靈魂。
他是那個敢帶成龍躲黑幫、用真骷髏拍戲的瘋子。他是那個片場裡最不聽話、最不按規矩來的編劇。
“電影是要人睜大眼看的,不是睡覺用的。”——這是他的經典語錄。
他愛吃,也愛“美人”。
一生交往過六十多位女友,但始終只有一個太太——方瓊文。
“我不是濫情,我是懂得情。”
太太去世後,他賣掉老房子,直接住進維港酒店套房,每月花50萬港幣,僱八人服侍,自稱“人生最後的放縱”。
他曾對助理說過:“如果我死了,你就別哭,煮碗麪,喝一口酒就好。”
這人,一輩子都不走尋常路。活得任性,死得也想幹淨利落。
可惜,他安排好了一切,卻沒安排好“人性”。
2、“廣告味”的離別信,真是蔡瀾的遺願?
6月27日下午,蔡瀾的官方賬號發佈訃告。
不設告別儀式,不收花圈輓聯。
網友紛紛感嘆:“這纔是活得通透的人。”
但同日下午,另一封署名“離別信”的公告發出。
通篇沒有一句感人至深的回憶,沒有一個與蔡瀾相關的細節故事。
有的只是:
- “點心繼續賣”
- “品牌正常運營”
- “電子簽名代替手寫落款”
這不是離別,這是“售後通知”。
信的發佈者,是蔡瀾生前與義子王力加創立的公司。
但信裡沒有蔡瀾的語氣,沒有他的幽默,沒有他那句曾經讓人鬨堂大笑卻又意味深長的“賺個大頭鬼”。
“不設儀式”,是灑脫;“立馬營業”,是冷血。
有網友一針見血:“他走得體面,你們卻讓他最後一程成了團購推銷。”
3、第二天的“噁心操作”,讓人心寒
27日訃告發布,28日,嘉禾院線宣佈退出香港市場。
這個由蔡瀾一手打造的港片聖地,如今在他離世不到48小時後,宣佈“撤離”。
有人說,是商業判斷;也有人說,是行業迭代。
但時間點選得太“剛剛好”——像是等着他閉眼,纔好下手抽身。
網友直言:
“這不是戲落,這是斷情。”
“他撐了一輩子的牌坊,被活生生拆了。”
最諷刺的是,嘉禾曾在90年代是港片的“神主牌”,劉德華、成龍、周潤發都靠這個平臺起家。
如今,蔡瀾走了,牌坊也不立了。
“人走茶涼”的速度,還真是快。
4、娛樂圈的“消費文化”,蔡瀾不是第一個
其實,這樣的“消費死者”並非第一次出現在娛樂圈。
高以翔在節目中突然猝死,節目組照樣播出他最後的身影,還配字幕:“敬業的藝人,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李玟去世後,某節目竟拿她“被剪掉”的片段做宣傳,原本被無情刪減的她,忽然成了流量主角。
這不是懷念,是收割。
不是致敬,是翻牌。
從高以翔到李玟,再到今天的蔡瀾,我們看到的,是在逝者背後站着一羣“計算機”,他們計算閱讀量、搜索指數、品牌熱度……
卻從不計算人心的溫度。
“死者爲大”成了“死者爲流量”。
5、蔡瀾的“瀟灑離場”,被誰毀了?
他不辦儀式,不發訃告,他說:“別讓別人忙活,我一個人走就好。”
他提前寫好絕筆信,說自己的品牌會交給義子打理,自己的財產部分歸親人,部分可能捐贈。
他連骨灰的位置都安排好了——在新加坡,和太太作伴。
他唯一沒料到的,是離開後,自己會被變成一張“會員卡”。
不是每個人都像他那樣看得開,但至少,他希望自己走得乾淨,別被扯進流量泥潭。
可偏偏,有人不答應。
6、別讓每個“他走了”,都變成“他們來了”
蔡瀾說:“人生就是吃吃喝喝,別太較真。”
但現在的娛樂圈,恰恰是因爲太“會較真於數據”,才把一個個原本該被溫柔地送別的名字,變成了一次次冷冰冰的營銷工具。
他走了,卻被當成“最後一波KPI”。
你說諷刺不諷刺?
“我活過。”——這是蔡瀾最後的宣言。
別讓它變成商業流量,它本該,是一段傳奇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