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元買少兒醫療險卻遭遇等待期被拒賠 破除“話術陷阱” 險企應保障投保人知情權|有一說一
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
花800元購買少兒醫療險,需要理賠時,才發現“這也不賠”“那也不賠”,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
據《法治日報》,廣東的徐女士去年8月花800多元給孩子買了少兒醫療保險,孩子得了肺炎後保險公司不理賠,說有90天等待期,其間患病不理賠。前段時間孩子又得了肺炎,保險公司還是不理賠,理由是等待期得過肺炎,屬於既往病史,無法賠償。
“100%賠付”“全範圍覆蓋”“0免賠額”“高端兒童體檢套餐”,一些少兒醫療保險的宣傳很“美好”,種種承諾也讓家長在購買時覺得“很值”,但真正到了需要賠付時,才發現保險公司對免責條款未作提醒,保障範圍模糊不清、存在爭議。
爲何家長屢遭“話術陷阱”,難以分辨?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保險公司對投保人的提示義務缺失,沒有充分保障投保人的知情權。一些保險公司對疾病條款的嚴苛限定,超出了投保人認知,或者在實踐中與當事人理解分歧巨大,往往引發糾紛。“健康告知”“免責條款”環節的信息不對等,本質上是將普通的消費者擋在了專業壁壘之外。少兒醫療險亂象,折射的不僅是金融監管的漏洞,更是行業價值座標的偏移。
針對少兒健康險現狀,保險企業破除“話術陷阱”,強制“條款透明化”改革勢在必行。打破信息鴻溝,保險公司可將免責條款用漫畫形式呈現,理賠條件製作成交互式H5頁面。目前,深圳試點的“區塊鏈+保險”模式,實現從投保到理賠的全流程上鍊,合同糾紛率下降58%。這種技術賦能,正在打破“信息黑箱”。
建立“兒童保險保護官”制度,也值得探索。可由兒科醫生、法律專家、家長代表組成獨立委員會,對新產品條款進行前置審覈。同時,可改革“佣金透明化”,將代理人收入與客戶滿意度掛鉤,而非單純保費規模。
監管的利劍,應捅破隱藏的消費陷阱。技術的光亮,應照亮每一個理賠細節。作爲投保人的家長,也要理性看待廣告宣傳,根據實際需求,爲孩子建立合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