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成績單出爐:社融同比增9%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有力有效
8月13日,央行發佈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爲431.26萬億元,同比增長9%。今年前7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87萬億元,7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268.51萬億元,同比增長6.9%。
業內專家表示,7月是傳統信貸小月,主要是因爲6月末是銀行上半年業務考覈關鍵時點,爲了追求更好的數據表現,銀行往往傾向於推動信貸增量前移。6、7月貸款平均增速保持平穩,既體現了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持,也反映了實體經濟回升向好、有效需求逐步恢復。
“今年上半年,人民銀行出臺了一攬子貨幣政策,有力支持實體經濟回升向好,各項宏觀經濟指標總體表現良好。”有業內專家指出,接下來,各項政策效果會進一步顯現並持續釋放,將會對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
貸款結構不斷優化 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1.8%
央行數據顯示,7月貸款規模保持合理增長,信貸結構出現不少亮點。7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68.51萬億元,同比增長6.9%。結構上看,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爲35.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8%,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爲14.79萬億元,同比增長8.5%,以上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事實上,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推動信貸結構也做出相應增減調整,新發展階段要求信貸高質量投放。分析信貸增長不宜僅關注“量”,要有多元視角,重視信貸擴張的“質”。近年來,人民銀行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專家表示,今年以來,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安排不斷完善,統計制度進一步明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牽引帶動作用持續增強,金融機構支持重點領域的能力和意願不斷提升,效果也持續顯現。
信貸利率保持低位 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同比下降30個基點
利率是資金供求關係的價格信號,利率低位下行反映信貸供給相對充裕,資金需求方獲得銀行信貸支持更加容易、成本更加優惠。
央行數據顯示,7月利率低位運行,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約3.2%,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約3.1%,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約45個和30個基點。
“綜合融資成本下降是貨幣信貸條件適宜的重要體現,也反映出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有專家表示,貸款利率已經在低位運行了很長時間,說明信貸資源供給總體是充裕的,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滿足度比較高。加上禁止違規手工補息、建立存款招投標利率報備機制、優化非銀同業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等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實施,讓利率運行機制更加順暢,既穩住了銀行負債成本,也爲銀行向企業讓利提供了更多空間。
據悉,目前很多地區在推行“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試點,企業融資成本更加透明,有助於進一步減輕企業融資負擔。
前七個月貸款增加12.87萬億元 金融數據波動具有季節因素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87萬億元,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較6月有所放緩。對此,業內專家表示,在半年末、年末等重要時點,經濟金融數據經常會因爲各種原因波動加大,同時數據也會受到暫時性的外生衝擊因素擾動。
“我國6、7月信貸數據波動,與金融機構上半年報表披露和實體企業結算窗口期有很大關係。”業內專家指出,一方面,6月恰逢金融機構半年報披露,部分機構會出現短期調整信貸投放節奏、拉高6月數據的情況,這種“衝時點”的做法在以往年份也常常出現,從經營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內在邏輯。另一方面,6月也是企業半年期經營結算的重要時間窗口,大量企業面臨貨款回收、債務償還、資金清算等剛性需求,這種階段性的資金流動高峰也會反映在信貸數據上。
專家認爲,觀察6、7月份金融數據時,可考慮將兩個月的數據合併起來綜合分析,以剔除季節性和外部衝擊因素的擾動。
此外,有業內人士還指出,貸款增量存在季節特徵,對月度貸款讀數要綜合分析。同時,新發放貸款是一個流量指標,反映的是當期銀行貸款實際發放和回收的情況。
“如果一段時期內,貸款發放量很大,同時回收量也很大,最終從貸款餘額增量和增速角度看可能不高,但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也是充分滿足的。”上述業內人士指出,從一些發達經濟體的實踐來看,貸款餘額增速到一定階段後會趨於穩定,但存量貸款滾動續作,貸款發放和回收等流量指標並不低,企業和居民融資需求均能有效滿足。
剔除特殊因素影響後貸款保持合理增長
貸款增長既與中長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資金需求總體更加輕型化的宏觀背景有關,也受到直接融資發展、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的影響,還疊加地方債務置換、中小銀行化險、專項債使用效率提高等因素。
有市場研究估算,化債、化險因素對當前貸款增速的影響超過1個百分點。去年11月以來,地方債務置換影響貸款約2.6萬億元,中小銀行改革化險對貸款的影響也接近7000億元,還原上述因素影響後,預計7月末貸款增速會進一步提升。
專家還表示,考慮到今年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對貸款數據影響較大,還原相關影響後,7月人民幣貸款增速仍明顯高於GDP增速。長遠來看,地方債務置換有助於風險出清和金融穩定,騰挪更多地方財力惠民生、促發展,同時也有助於釋放更多信貸資源流向實體經濟。
“金融機構破除內卷式競爭會擠出虛增空轉貸款,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更高、更可持續。”專家表示,金融機構淡化規模情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目前有越來越多的銀行正在轉變經營思路,從“比規模、比增速”轉向“比服務、比精準”,以更可持續的方式支持實體經濟。這會對金融總量數據產生“擠水分”效應,在虛增空轉貸款被擠出的同時,經營主體獲得了更爲精準、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真實融資需求得到了更充分的滿足。
在實體經濟有效需求總體偏弱的背景下,部分領域出現內卷式競爭。業內專家認爲,隨着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傳統信貸需求在減少,新動能領域信貸需求在增加,金融機構未來需要適應形勢變化,加快轉變經營思路,進一步下沉客戶,在細分市場中挖掘有效信貸需求。
此外,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可能使中小企業信貸需求有所下降,但企業現金流會更加健康、資金循環會更加順暢。有專家預計,賬款得到清欠後,中小企業貸款需求可能有所下降,但有助於減輕企業包袱、激發經營活力,同時也能夠推動信貸資源從“填補窟窿”轉向“創造價值”,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考慮到上述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單月貸款讀數通常不足以準確反映經濟活躍程度,也難以完整體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業內專家指出,分析經濟金融形勢時無需對單月數據過度關注,更不宜過度炒作單月信貸增量讀數波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