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萬餘次精準預警!雲南“護象網”如何用科技實現人象和諧共存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在雲南西雙版納密林間,一張由科技編織的“護象網”正在升級,日夜守護着野生亞洲象羣與村寨居民。紅外相機、無人機組成“千里眼”,後端平臺化身“最強大腦”,這套亞洲象監測預警系統用數據與算法,實現了“人隨象走、象動人知”。在西雙版納,您可能隨時會聽到提醒:“大象來了”,這是哪裡發出的預警?一起來看看。

這並不是人工廣播,而是亞洲象監測預警系統自動發出的警報。系統一頭連着村裡的喇叭,一頭連着佈設在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600臺紅外相機。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亞洲象保護管理中心監測室主任 周晨浩:這就是我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條通道,亞洲象就是從這個通道下來,我們就在這個通道的路口給它安裝了一個紅外相機,進行實時的監測預警。

24小時監測的紅外相機拍攝路過的物體後,系統利用AI技術識別出是不是亞洲象,通過300多萬張亞洲象照片訓練,識別正確率已達99%。預警信息不僅可以通過村裡的喇叭傳播給老人,還會發送信息到村民手機裡,覆蓋不同年齡段人羣。

截至目前,亞洲象監測預警手機App已累計預警7萬餘次。亞洲象活動通道多,監測員還通過熱成像無人機實時跟蹤亞洲象,發現後使用搭載喇叭的無人機,對周圍勞作、下班回家的村民高空喊話預警。

目前,無人機監測預警從西雙版納、普洱擴展到了臨滄南滾河區域。紅外相機、無人機監測收集到的預警數據,還可以進一步研究亞洲象活動頻率、遷徙路線、出沒季節等規律,提前預防,減少人力投入。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 陳飛:亞洲象保護的中國方案不是單一的某個措施,而是多措並舉的一項系統工程。保護優先、科技賦能、區域協同、法治保障,這個中國方案其實在全球範圍內也是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野生亞洲象監測員的“追”象記

在雲南西雙版納,有這樣一羣“追”象的人,他們晝伏夜出,幾乎與野生亞洲象的作息一樣。這些“追”象人就是西雙版納野生亞洲象監測員。他們是怎麼“追”象的?一起跟隨記者的鏡頭來看看。

監測員洪金福與周晨浩是老搭檔,這天他們通過無人機監測到一個亞洲象羣從雨林深處走出,監測員辨認出這羣大象是“然然家族”,突然,對面的“然然家族”好像有了新動向,可能早已發現我們。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亞洲象保護管理中心監測室主任 周晨浩:我們背後這邊開闊地,也是處於一個安全的地方,如果大象來,我們就向後面撤退就可以了。快一點的話,大象可能兩三分鐘就過來了。

這時,“然然家族”聽到了別的象羣呼喊,平靜了下來。

“短鼻家族”出門了。記者與監測員追到另一座山腳,發現了大象的腳印。

監測員邊用無人機監測大象,邊在離大象出沒核心區道路兩旁一公里處設置路障,並把大象位置發送到村民預警羣與監測平臺。現在正是下班時刻,這條路上的車也變多了。

通過熱成像無人機監測,此時我們發現“短鼻家族”已經下山。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亞洲象保護管理中心監測室主任 周晨浩:現在象是分散爲兩羣,一羣象已經下到路的右側,有一羣象仍然在公路上活動,它可能得吃飽了以後纔會動,所以我們就一直守着它。

自今年以來,監測員在亞洲象監測預警手機App上發佈亞洲象監測數據達16000餘條。雲南省發佈《亞洲象動態信息預警技術規範》等5項亞洲象地方標準,進一步完善亞洲象保護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