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女陪媽媽就醫 志工一句話 讓她發現罹癌了
女子因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進一步檢查發現罹患大腸癌。(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一名52歲女子,陪媽媽就醫,被醫院志工遊說,進行糞便潛血檢查,竟呈現陽性進而發現升結腸有腫瘤,爲1期大腸癌,醫師表示,升結腸腫瘤早期幾乎不會有任何症狀,是「最恐怖的」;而根據本土研究,糞便潛血異常者,其罹患大腸癌風險高出一般人20至30倍。
收治病例的義大醫院一般醫學外科主任、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致一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時表示,大腸癌常見的5大症狀,包括「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大便變細」、「血便」、「想解便卻解不出」,尤其是腫瘤若位於直腸,想解便又解不出感覺會更強烈,但如果腫瘤是位於離肛門口較遠的升結腸,經常幾乎不會有任何症狀。
陳致一表示,上述52歲女子,原本只是陪媽媽就醫,醫院志工告訴她,她符合政府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條件,女子心想反正還要陪媽媽回診,且又不花錢,就接受建議進行篩檢,結果糞便潛血檢查是陽性,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又在升結腸處發現腫瘤,經手術與病理檢驗,證實是1期大腸癌。
陳致一醫師以大腸模型,向民衆解釋病情。(圖/陳致一醫師提供)
陳致一表示,女子得知罹癌非常驚訝,她食慾好、排便正常,沒有任何不適,若不是志工好心提醒,讓她做了糞便潛血檢查,她根本不會發現早期大腸癌,而女子罹患的升結腸腫瘤,因爲位置離肛門較遠,早期幾乎不會有任何症狀,所幸經由手術,女子預後良好。
國健署在官網指出,大腸癌早期並未有明顯症狀,糞便潛血檢查目的就在民衆尚未出現病兆前,找出可能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羣,以及早治療。本土研究指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者,平均每2人有1人有息肉、每20人有1人罹患大腸癌,且相較於一般族羣罹患大腸癌風險高20至30倍。
國健署指出,根據實證資料顯示,糞便潛血篩檢結果若爲異常而未及時接受大腸鏡檢查,死亡風險將增加6成4,若超過1年,才接受大腸鏡檢查,罹患大腸癌風險更達2.8倍。因此,民衆除了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篩檢結果若呈現異常,建議於6個月內接受大腸鏡檢查,以確定大腸腸道內的狀況。
國健署指出,大腸癌是國人常見癌症,其早期診療的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若到了第4期,5年存活率則不到2成,因此,及時確診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期。政府提供45至74歲民衆,40至44歲具家族史民衆每2年 1次糞便潛血檢查,民衆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