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億美元商業合作將達成,石藥集團或迎來轉型期強心針

石藥集團近日公告,正與若干獨立第三方就三項潛在交易進行磋商,涉及在藥品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方面的授權及合作,應付予石藥集團的潛在首付款、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及潛在商業化里程碑付款合計可能達到約50億美元。

因部分產品納入集採等原因,石藥集團營收增速連年下滑,2024年還首度出現負增長。石藥集團近年也正處於轉型期,研發投入持續增長,陸續達成的幾筆商業合作,能否成爲石藥集團轉型路上的“強心針”?

最快一項合作預計本月完成

據公告,石藥集團目前正與若干獨立第三方就三項潛在交易進行磋商,涉及有關集團若干產品,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抗體藥物偶聯物(EGFR-ADC)及由石藥集團技術平臺開發的其他藥品在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方面的授權及合作(以下簡稱潛在交易)。每項潛在交易項下,可能應付予石藥集團的潛在首付款、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及潛在商業化里程碑付款合計可能達到約50億美元。石藥集團同時表示,三項潛在交易中的其中一項目前已處於後期階段,預計將於2025年6月完成。

消息一出,石藥集團股價拉昇,5月30日收漲6.3%,其股價也創下自2024年以來的新高。多家機構發佈研報,上調石藥集團目標價,其中交銀國際在研報中稱,憧憬公司今年有望達成三項大型海外授權交易,加上恩必普加強推廣、多美素獲集中採購及公司渠道去庫存影響減少等,預料石藥未來將確認更多BD(商務拓展)收入,目標價從5.8港元上調至7.2港元;建銀國際也在研報中表示,石藥集團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預計未來幾個季度核心業務板塊的銷售額將逐步改善,維持“中性”評級,目標價由4.8港元升至6.5港元。

作爲一家集研發、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創新驅動型製藥企業,石藥集團聚焦抗腫瘤、精神神經、心血管、免疫與呼吸、消化代謝及抗感染等關鍵治療領域,並在國內的石家莊、上海、北京及美國設立了研發中心。

“被迫”走上轉型之路

幾乎與前述公告同時,石藥集團還公佈了一季度財報,實現營收70.15億元,同比下降21.9%,淨利潤爲14.78億元,同比下降8.4%。這也是石藥集團自2022年以來一季度營收首次跌破80億元。其中,佔比最大的成藥藥物報告期內實現營收55億元,同比下降27.3%,主要因部分產品的銷售收入受到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這一因素對石藥集團的影響是持續的。在2024年年報中,石藥集團也坦言面臨嚴峻挑戰,藥品集中採購帶來的壓力尤爲顯著,公司產品津優力(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多美素(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注射液)兩款產品在京津冀3+N聯盟藥品集採中價格分別下調約58%、23%。隨着集採結果自2024年3月起陸續在各相關省份執行,兩款產品收入出現大幅下滑。當年,石藥集團實現營收290.09億元,同比下降7.8%,淨利潤爲43.28億元,同比下降26.3%,這也是石藥集團自2019年以來首次出現業績下滑。不過,在2019年-2023年,雖然石藥集團整體營收保持了增長態勢,但其增速逐年下滑,從2019年的24.76%下滑至2023年的1.66%。除此之外,石藥集團另一款心血管治療領域產品玄寧在第八批集採中未中標,也因醫院執行集採結果影響了銷售收入。

正因如此,石藥集團向創新藥企的轉型有幾分“被迫”之意。從2022年開始,石藥集團的研發投入明顯增加,當年研發規模爲39.87億元,同比增加16.1%,而公司當年的營收增長率爲11%。正如石藥集團在年報中所述,“創新研發是未來發展的最重要引擎,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隨後的2023年、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繼續保持增長,分別爲48.30億元、51.91億元。期間,石藥集團對巨石生物增資,並在2024年年初收購石藥百克,多舉措切入創新賽道,在ADC、減肥藥、CAR-T等醫藥行業熱門領域,石藥集團均有所佈局。

在一系列的佈局之下,石藥集團創新管線曾連續兩年列入Citeline(全球知名醫藥行業商業智能與數據服務提供商)評選的全球管線規模前25名。截至2024年底,其在研創新藥和創新制劑200餘項,有160餘個臨牀試驗正在推進中,三期臨牀試驗近60項研發的EGFR ADC、HER2雙抗等產品多次被國家藥監局和美國監管機構授予突破性治療認定和快速通道資格,預計截至2028年底,將有50餘款新藥/新適應症申報上市。

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