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女子無症狀查體確診結腸癌,醫生感嘆:好幸運!孩子:其實她這個指標有一點點高
“媽!CEA高了3.2個點,醫生讓查胃腸鏡!”女兒舉着體檢報告追下樓時,陳阿姨正拎着菜籃子要出門。
50歲的她剛退休,每天雷打不動跳兩小時廣場舞,晚上能啃半隻醬鴨,連頭疼腦熱都少見。
“就高3.2?”她掃了眼報告上的“8.2ng/ml”,笑着把單子塞進圍裙口袋。“參考值0-5,這點誤差不算啥。你李叔血糖高1個點,現在還天天喝啤酒呢。”
說完轉身往菜市場走,要給外孫買剛上市的草莓。
陳阿姨的體檢是女兒“逼”着去的。
“單位年年組織,我身體好得很。”她總說。但今年女兒剛在消化科規培結束,非讓她加了項腫瘤標誌物篩查——這是她第一次查CEA(癌胚抗原)。
拿到報告那天,其他指標都亮着“正常”,唯獨CEA那一欄標着“8.2ng/ml”。
女兒盯着醫生手寫的“建議完善胃腸鏡”,急得聲音發顫:“我們科上週收了個病人,CEA就高3個點,查出來是直腸癌早期!”
陳阿姨卻犯了怵。
鄰居王姐做過腸鏡,說喝瀉藥“拉得直不起腰”,還得清腸到“拉水纔算完”。
她偷偷把報告藏在衣櫃最底層,直到女婿找體檢單報銷時翻出來,一家人圍着她磨了三天,才硬把她塞進醫院的腸鏡室。
三天後病理報告出來:腺癌。腹部強化CT提示:其他臟器無轉移。
主治醫生指着片子說:“這癌長在升結腸,位置偏右,腸腔寬得很,就算長到3cm都不會堵,更不會疼。等你覺得肚子疼、便血,癌細胞早跑遍腹腔了。”
爲啥沒症狀的癌,偏被這指標揪出來了?
手術後第五天,陳阿姨坐在病牀上翻體檢單,還是想不通:“我啥感覺沒有,這8.2到底是啥意思?”
主治醫生拿了張腸道解剖圖,指着升結腸的位置解釋:
“CEA就像腸道里的‘哨兵’,正常情況下躲在細胞裡,血液裡含量很少(一般<5ng/ml)。但細胞癌變時,這‘哨兵’會跑到血液裡,指標就高了。”
可這“哨兵”不算“精準”——吸菸的人、有胃炎的人、甚至剛感冒的人,CEA都可能輕度升高。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像陳阿姨這樣,覺得“高一點點是誤差”。
臨牀數據裡,右半結腸癌被發現時,70%都到了中晚期,就是因爲它太安靜。
陳阿姨這才明白,自己摸到的“幸運”,藏着多少人沒注意的細節:
如果她再拖半年,腫瘤可能穿透腸壁;如果沒查CEA,可能要等疼的直不起腰纔來醫院——那時,5年生存率會從現在的90%,跌落到不足10%。
雖然腫瘤標誌物高,不一定是癌症,但是這幾類人,CEA高一點都別大意。
第一類:40歲以上,尤其是50歲後
腸道黏膜的“老化”從40歲開始加速,哪怕沒症狀,也該像陳阿姨這樣,把腫瘤標誌物和胃腸鏡納入常規體檢。
第二類:家裡有腸癌病人的
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得過結腸癌,風險比常人高3倍,見過最年輕的病例,28歲,因爲媽媽和姑姑都是腸癌,查腸鏡時發現了早期癌。
第三類:有腸道息肉的
腺瘤性息肉是腸癌的“前身”,就算切了,也可能復發。陳阿姨同病房的大叔,5年前切過息肉沒複查,這次查出來癌已經轉移了。
第四類:管不住嘴、邁不開腿的
長期吃紅肉、香腸培根這類加工肉,又不愛吃蔬菜,久坐不動的人,腸道負擔重,黏膜容易出問題。
其實CEA不是判決書,是提醒函!
(注:CEA正常參考值一般爲0-5ng/ml,不同檢測機構可能略有差異,輕度升高需結合臨牀進一步檢查,不能僅憑單一指標判斷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