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大叔下牀第一步就痛 部桃中醫師用這一招幫病友走出足底筋膜炎痛

崑崙穴位於外踝高點與跟腱之間,有舒緩腰腿的作用。圖/衛福部桃園醫院提供

50歲的阿華近來飽受腳跟疼痛所苦,每天清晨起牀落地第一步就像踩到尖釘般劇痛難忍,連走路都變得畏縮不前,到衛福部桃園醫院中醫科就診後,經過針刺與推拿等中醫療法,疼痛感明顯改善,重新找回自在步伐。

桃園醫院中醫師李恩育指出,足底筋膜炎是現代人常見的足部疼痛原因,特別好發於久站、久走或經常運動的族羣。足底筋膜就像腳底的「避震器」,當身體結構不平衡、肌肉緊繃無力或使用過度時,就可能引發發炎疼痛,常見原因還包括高低足弓、體重過重、年齡老化、穿着不適鞋款,甚至與痛風、自體免疫等全身性疾病相關。

李恩育說,患者最典型的症狀爲腳跟刺痛、緊繃或灼熱感,特別是在早晨起牀或久坐後起身時最爲明顯。中醫診療會根據患者體質與經絡狀況,以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爲主軸進行治療,透過針刺、穴位按壓與徒手推拿調整經絡氣血,改善局部循環與組織修復能力。

李恩育表示,針刺可以幫助緩解局部發炎與疼痛,推拿與肌肉伸展訓練則能重建足底功能,改善步態,治療同時也會教導患者自我保健,例如利用毛巾卷腳趾、撿拾小物等動作加強足底筋膜彈性,並建議穿着支撐性佳的鞋子,減少足底壓力。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成效佳,約九成患者經適當處置後可大幅改善症狀;然而若不加以重視,反覆發作恐進一步影響行走與生活品質。

李恩育提醒,民衆若出現持續性腳後跟疼痛,應及早就醫診治,勿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透過中醫整體調理與日常保健配合,像阿華這樣的患者不但能緩解疼痛,更能重拾步伐的輕盈與自信,桃園醫院中醫團隊也呼籲民衆關注足部健康,走出每一步都不再辛苦。

臨牀上醫師會根據患者情況,搭配委中、承山、丘墟、太谿穴處理足底筋膜炎。圖/衛福部桃園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