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地就痛」譚敦慈也曾中招 靠做2件事足底筋膜炎沒復發

足底筋膜炎可分4期,若初期未治療或改變生活模式,就會漸進式惡化。(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腳底踩地就痛,即使有緩解也別當小毛病。醫師朱家宏指出,足底筋膜炎初期若不理會,會從踩地才痛一路惡化到神經痛,許多人以爲多走健康步道、穿氣墊鞋或按摩就能改善,但可能讓狀況雪上加霜。無毒教母譚敦慈分享,自己也曾罹患足底筋膜炎,靠着做運動、攝取蛋白質維持肌肉量來改善,自此再沒發生過。

當足底筋膜長期過度牽拉或微小撕裂,導致發炎與疼痛,就是足底筋膜炎。衛福部指出,長時間站立或走動的工作者、40至60歲的中老年族羣、有扁平足或高足弓的人,體重過重者都是好發對象。

足踝專科醫師朱家宏在《小宇宙大爆發》節目上指出,足底筋膜炎可分4期,如果初期都不治療或改變生活模式,就會漸進式惡化。第1期症狀是踩地就痛,但走一走就好了;第2期爲早上踩地會痛,走一走或休息後好轉,但下午又開始痛;第3期則是休息後也無法緩解疼痛;第4期就是神經痛,腳不踩地也會痛。

無毒教母譚敦慈指出,自己以前愛穿高跟鞋又少運動,也曾患上足底筋膜炎,早上起牀後腳一着地就會劇痛,但走一走後就會好。當時的她已有所警覺,於是開始做運動、攝取蛋白質,維持一定的肌肉量,避免肌少症,之後就再也沒發作過。

朱家宏表示,平時不運動但突然一下子走10公里、習慣用腳跟走路,都是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原因。不少人會認爲多走健康步道能改善,其實是錯誤迷思,應走較爲柔軟的沙灘、草地。此外,找人做腳底按摩只能舒緩不適,但無法自我修復;穿氣墊鞋反而會弱化腳底肌肉,特別是扁平足、高弓族的人,可能讓腳部更爲歪斜;減少走路和運動也不對,會讓腳部的肌肉更爲衰弱,反而加劇下次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