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深企“生命活力”啓示錄

南方財經記者 吳佳楠 深圳報道

美國學者雅各布斯曾說:“當我們面對城市時,我們面對的是一種生命,一種最爲複雜、最爲旺盛的生命。”

那麼城市的生命力源自何處?

如果說,改革創新是深圳城市的基因,那麼一代代閃耀的深圳企業一定是深圳發展的生命活力。

在深圳,企業不僅是這座城市產業史詩的參與者,更是創新生態持續奔涌、城市活力永遠年輕的深層敘事。

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5年間,一批批年輕人來到深圳,從工商註冊成長爲上市公司或獨角獸企業創始人,華爲、比亞迪、騰訊、大疆等企業在這裡誕生、壯大,推動深圳的企業創新從“三來一補”向“硬核科技”變遷。

當新賽道接踵而來時,“新茶飲第一股”“中國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等接連在深圳誕生,深圳企業的創新活力再一次釋放。

現如今,在深圳,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約50%以上的稅收、近60%的增加值、90%以上的就業,民營企業還爲深圳貢獻了“6個90%”,凸顯創新主體地位。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共有A股上市公司425家,市值10.39萬億元,分別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第二。

面向城市未來,深圳還有多家硬科技領域的獨角獸競相追逐,企業與深圳將再次共同續寫未來有關春天的故事。

企業迭代,創新不息

“開山第一炮”在蛇口炸響,如同春雷喚醒了南方小漁村,也拉開了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的序幕,至此改革創新成爲深圳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隨後一系列突破性政策,深圳迅速融入全球產業鏈,推動大量外資和內地勞動力涌入,以“三來一補”的模式鏈接世界。1987年,深圳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催生了華爲、中興等一批民營科技企業誕生。

同一年,招商銀行作爲中國內地第一家企業自辦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深圳掛牌;再過一年,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在深圳蛇口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保險企業。

進入90年代,特區政策普惠化推動深圳向周邊地區擴散,珠三角供應鏈城市羣基礎開始奠定。憑藉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初級工業化進程,此時的深圳經濟正從加工貿易轉向模仿性創新時代,形成了以華強北爲代表的電子市場,成爲全球電子元器件的集散地,立訊精密、研祥等一批企業開始成長。

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深圳一大批企業抓住產業升級的機遇,逐步向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轉型。2010年,華爲首次進入《財富》世界500強,騰訊、比亞迪、立訊精密隨後依次上榜,深圳高科技企業逐漸在世界嶄露頭角。

時間撥轉到2020年後,當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時,以科技創新爲基底的深圳鍛造產業鏈發展韌性,持續成爲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試驗田。

如果說,過去從低水平製造向世界級企業轉型是深圳的一面,那麼在新領域、新賽道敢於嘗試、勇於創新則是深圳企業的另一面,資本市場也投來橄欖枝。

在新式茶飲、能量飲料領域,起家於深圳的奈雪的茶2021年在港股上市,成爲“新茶飲第一股”;喜茶在最新一輪融資中的投後估值已高達600億元,其創始人聶雲宸以140億元的持股市值登上今年新財富500創富榜;“功能飲料第一股”的東鵬飲料市值突破1500億元,擬赴港二次上市。

創新已深刻嵌入深圳基因,當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等全球關注的科技風向席捲而來時,深圳民企抓住機遇,推動衆多“第一股”在深圳誕生。雲天勵飛成爲“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優必選成爲“中國人形機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成爲港股“中國協作機器人第一股”、影石創新成爲“智能影像第一股”……

此外,英集芯、曼恩斯特、必易微、中科飛測、速騰聚創等新興產業領域的深圳企業也在這兩三年時間集中上市,成爲資本市場的寵兒。

放眼望去,當產業與科技在深圳奏響“交響樂”時,來自不同硬科技領域的獨角獸正成爲深圳產業躍遷的儲備力量,市場頻頻關注這些深企“新面孔”。

有如逐際動力繼半年內完成5億元融資後,再獲京東戰略領投;主導3D+AI的元象科技融資超2億美元;國內DPU行業頭部企業雲豹智能完成C輪融資;智能駕駛獨角獸元戎啓行已完成6輪融資;智能製造獨角獸思謀科技已完成超十億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且估值還在繼續上揚。

從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等引領金融行業的創新代表,到華爲、比亞迪、騰訊等企業帶飛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到奈雪的茶、東鵬飲料等企業引領中國新消費,再到雲天勵飛、優必選、影視創新等衆多“第一股”的出現,以及如今的逐際動力、元象科技、元戎啓行等衆多資本市場新寵兒出現,可以看到的是,深圳企業自改革開放以來,從未間斷的梯隊快速迭代,面孔更替煥新,這也正是城市創新活力奔涌不息最生動的寫照。

現如今,在深圳,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都在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和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都出自企業。

韌性迸發,活力永續

45年來深圳民營企業的活躍正是城市生命的最有力體現。2024年,民營企業數量達262.3萬戶。民營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86家、位居全國第一;民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37萬家,位列全國第二。目前,深圳擁有37家民營獨角獸企業,位列全國第三。

然而,在45年的進程中,深圳的企業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但深圳總能找到出路。1994年,廣深高速公路開通,面對大量臺商和港商轉身來到東莞,深圳則以此放下“三來一補”的路徑依賴,發展自主品牌;2008年金融危機讓經濟增速一度低迷,深圳則潛移默化遷出中低端製造企業,先進科技企業不斷落地,蟄伏多年的科技型企業逐漸爆發聲量。

在這當中,一條不斷向先進生產力靠攏,向產業鏈韌性迸發的主線漸顯,深圳企業逐漸形成從代工小廠到科技先鋒的畫像,深圳城市逐漸完成從草莽生長到梯度培育的變革。

這場變革有意思的是,深圳的民營經濟不僅有華爲、比亞迪、騰訊、中興通訊等科技“實力派”大廠,近年來備受資本市場關注的科技民企,如雲天勵飛、優必選、速騰聚創、逐際動力、元象科技、元戎啓行等,成立時間基本在2015年前後,其中有不少企業已成功上市,這一成長速度斐然。

深圳市發展改革委曾公開一組數據,深圳一個初創型的民營企業從設立到成長爲科創板的上市公司,平均年限爲13.35年,比全國平均水平快了1.05年;成長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需13.25年,比全國快了1.71年。成長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分別需7.65年、6.83年,均快於全國平均水平。

而這些民營企業大多涉足新能源、半導體、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駕駛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企業的快速發展,不僅體現了深圳科技的硬核實力,也折射出深圳產業發展的脈絡變遷與未來趨勢。

深圳早已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並進行規劃和佈局。2022年,深圳出臺《關於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提出培育發展壯大“20+8”新興產業集羣。去年,深圳推出“20+8”產業集羣的“升級”版,新增低空經濟與空天產業集羣,進一步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

2024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0.5%,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2.3%。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與空天產業集羣增加值分別增長12.7%、15.9%、26.4%。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69.2%、佔全國22.3%;汽車產量躍居全國城市首位。

當企業從代工小廠到科技先鋒,從草莽生長到梯度培育,其演變路徑清晰可辨,其背後也是城市對於企業一直以來堅持的“長期主義”。

一方面是系列政策工具創新,深圳出臺多條與服務初創企業相關的硬核措施,比如設立民營經濟發展處、實施“萬名幹部助企行”行動等,爲企業提供精準服務。

另一方面是給足創新扶持和金融政策支持,投資企業的未來。數據顯示,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1億元、增長18.9%,研發投入強度達到了6.46%,二者均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二。

在金融領域,深圳提出引導創投機構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多次提到培育壯大耐心資本、大膽資本。今年3月發佈的《深圳市促進風投創投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2025—2026)》明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基金規模以年均15%增長。

不難看出,走過45年曆史的深圳,不僅是一個具有強大創新基因的城市,也是一個助力企業從0到1、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實現創新發展的城市。

獨角獸的成長更能看出一個城市孕育企業的動能。預示着一座城市未來的獨角獸正與深圳的城市產業發展方向不謀而合。

根據GEI追蹤,2016—2024年九年間,深圳累計出現78家獨角獸企業。2019年以前,深圳獨角獸多爲智慧物流、智能硬件企業,2020年開始出現喜茶、奈雪的茶、KK集團等網紅爆品企業,2022年起,人工智能、機器人、集成電路等“硬科技”賽道獨角獸企業數量增多。

當更多新興產業領域的獨角獸面孔在深圳出現並競相奔逐時,也與深圳這座追求創新的城市實現雙向奔赴,共同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

正如著名學者、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所言,深圳改革開放走過近45年的歷程,在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版圖裡的顯著標志就是製造業和創新,當前深圳明確提出發展壯大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和積極培育發展8個未來產業,這裡可能是中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