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歲民代主動脈剝離逝!醫曝年輕病患1大共通點:可能外表看不出
▲主動脈剝離常被認爲是年長者疾病,其實年輕族羣也會發生。(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洪巧藍/綜合報導
花蓮市代表會主席李振瑋急性主動脈剝離過世,享年41歲。醫師無奈表示,讓人想起5年前猝逝的藝人小鬼黃鴻升也是因爲同樣疾病猝逝,大家以爲離年輕人很遠的疾病卻這樣奪命。其實,近幾年醫界發現,年輕族羣發生主動脈剝離,除了壓力、勞累、運氣不好,其實有相當比例跟遺傳有關,也就是說,他們的血管壁天生就比別人脆弱。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發文指出,過去常以爲主動脈剝離是老年人才會得的病,因爲血管老化、血壓高,纔會讓主動脈內膜破裂,血液衝進血管壁,造成致命剝離。但這幾年,醫界開始發現,一些40歲以下,甚至30多歲就發生主動脈剝離的案例,背後常常不只是壓力大、勞累、運氣不好這麼簡單。
張家銘指出,這些年輕病患,有相當比例其實跟遺傳有關。也就是說,他們的血管壁,可能從出生起就比別人脆弱,承受不住壓力。有時候,他們自己不知道,家人也不知道,等到某天血壓突然升高,或者激烈運動、情緒激動,血管一下子撐不住裂開,悲劇就在那一刻發生了。
▲花蓮市代表會主席李振瑋急性主動脈剝離過世。(圖/翻攝自Facebook/蓮囝仔 李振瑋)
其中有一種情況是「家族性胸主動脈瘤與剝離(FTAAD)」的遺傳疾病,張家銘說明,因爲個案沒有外表特徵,卻潛藏主動脈剝離風險,是一個常被忽略的隱藏殺手。這類患者,往往家族裡會出現一些不明原因的猝死、腦中風,甚至有人突然說胸口痛,送醫不治。這些我們以爲的意外,很可能是同一個家族的血管問題,只是沒聯想到而已。
張家銘也提到,又像是小鬼生前有多囊腎病史,顧名思義,就是腎臟長滿一顆顆水泡,腎臟會越來越大,變得像橄欖球一樣。這種病一樣是遺傳來的,大部分患者年輕時看不出異狀,但隨着囊泡變多、變大,腎功能會慢慢變差。而最麻煩的是,很多人在30歲左右就開始出現高血壓。如果這個高血壓沒有好好控制,除了會傷害腎臟,更可能引爆腦血管瘤破裂或主動脈剝離。
張家銘表示,這些年輕生命早逝的警訊,或許他真的只是意外,或許背後真的有隱藏的遺傳問題。無論如何,這類年輕型主動脈剝離的案例,告訴我們,現代醫學已經能透過基因檢測,找到這些「看不見的危機」。
張家銘呼籲,如果家裡曾經有人年輕時腦中風、猝死,或得了腎臟病,或者你自己30歲不到就血壓飆高,都不要以爲是偶然。「有些事情,是我們的基因早就寫好的,只是還沒發生。我們沒辦法改變天生的體質,但我們可以透過早期檢查,提前知道,提早預防,甚至吃藥延緩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