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億建行的“穩、質、進”:管理層再談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希 北京報道

3月28日,中國建設銀行於京港兩地同步舉行業績發佈會。建設銀行行長張毅,副行長紀志宏、李建江等出席並答問。在此之前,建設銀行發佈公佈2024年度經營業績。數據顯示,2024年末,建設銀行集團資產總額超過40萬億元,全年實現淨利潤3,362.82億元,ROA、ROE、淨息差、資本充足率、成本收入比等關鍵指標繼續保持同業領先。

這樣的業績既是當下的探索,也是歷史的積累。2024年是建設銀行成立70週年。過去70年裡,建設銀行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成長爲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體現了該行堅持穩健經營、勇於改革創新的“內在基因”。當前銀行業經營環境複雜,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在這樣的“基因”驅動下,建設銀行再次交出了一份“穩中提質、穩中謀進”的經營業績。

發佈會上,建設銀行管理層迴應了40萬億建行如何進一步“提質”與“謀進”。在經營策略上,張毅表示,2025年該行將主動適應低利率環境,推動實現建設銀行全年發展“三穩、三優、三控”的總體目標。在整體資產質量管理上,李建江表示,該行將持續做好各類風險的主動應對,關注房地產等重點領域的風險防控形勢,持續提升自身風險化解能力,不斷提高工作質效。

再談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受經濟週期、宏觀政策、金融結構和銀行經營戰略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金融市場進入低利率時代,商業銀行淨息差持續收窄。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在年初召開的2025年監管工作會議上提出,銀行保險機構應強化資產負債聯動管理,苦練內功、降本增效,着力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

在2024年年度報告中,建設銀行董事長張金良闡述了他對建設銀行發展路徑的再思考。

“我們堅持穩健經營,探索內涵式高質量發展路徑。深化對經濟金融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統籌平衡總量和結構、規模和效益、當前和長遠、整體和局部、發展和安全,在穿越經濟週期、保持戰略定力和擁抱行業變革之間,謀劃出一條契合自身的成長之路,規模、效益、資本、風險等各方面指標始終保持均衡、協調、可持續。”張金良表示。

這不是建設銀行管理層首次提出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在2023年度業績發佈會上,張金良曾談到“金融是一場馬拉松,要有能力經得起長週期的考驗”,2024年建行將“把結構調整和質效提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堅定不移推進內涵式發展。”一年時間過去,經營成效已經顯現。

在此次披露的年報中,行長張毅更爲具體地將建設銀行2024年的經營業績提煉爲“穩、質、進”。其中“穩”爲底色,“質”爲支撐,“進”爲趨勢。

具體來看,“穩”爲底色。體現在經營底盤穩,2024年末,集團資產總額40.57萬億元,增幅5.86% ,負債總額37.23萬億元。盈利能力穩,全年實現淨利潤3,362.82億元,增幅1.15%。資產質量穩,不良貸款率1.34% ,撥備覆蓋率233.60%。客戶基礎穩,公司類客戶達1,168萬戶,個人全量客戶達7.71億人,單位人民幣結算賬戶達1,629萬戶。

“質”爲支撐。建設銀行優化主業結構,發放貸款和墊款淨額25.04萬億元,增幅8.48% ,佔資產總額比重較上年提升1.49個百分點 ;債券投資規模10.39萬億元,增幅10.71% ,佔資產總額比重較上年提升1.12個百分點。核心負債穩健發展,大財富管理紮實有力,零售類存款貢獻度持續提升,管理個人客戶金融資產突破20萬億元。鞏固核心指標,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10.69% ,平均資產回報率0.85% ,淨利息收益率1.51% ,資本充足率19.69%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4.48%。夯實經營效率,成本收入比29.44% ,處於同業領先水平。

“進”爲趨勢。建設銀行做強主責主業,“五篇大文章”、新質生產力等重點領域信貸佔比穩中有升。科技貸款、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新增同業領先,供應鏈業務規模保持市場前列。做優協同發展,深入推進本外幣、境內外、表內外、母子公司一體化經營,商業銀行類境外機構全年實現淨利潤91.38億元,盈利水平歷史最優 ;集團資產管理業務規模達5.65萬億元、本行託管規模23.95萬億元,均保持行業領先。做實技術革新,“建行雲”算力規模增長9.58% ,累計上線193個金融大模型應用場景,提升自主可控水平。踐行社會責任,助推綠色低碳轉型,MSCI(明晟)ESG評級躍升至最高等級AAA。

展望2025年,張金良表示,該行將開拓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優化發展模式方面,該行將主動適應新環境新變化,有效提升資產質量、負債質量、資本質效、收入質量、成本質效,積極探索低利率環境下的內涵式、集約式發展路徑。

業績發佈會上,張毅表示,2025年建行的總體目標是實現“三穩、三優、三控”。“三穩”就是要確保實體貸款增長穩,服務實體經濟力度更大;核心存款增長穩,服務實體經濟基礎更實;關鍵指標表現穩,服務實體經濟根基更牢。“三優”就是要優化資產結構,提升“五篇大文章”及零售信貸的佔比;優化負債結構,提升高價值存款佔比;優化收入結構,保持淨息差可比同業領先,提升非息收入的佔比。“三控”就是要深化成本管控,確保投入產出符合預期;加強風險管控,做好資產質量逆週期管理;嚴控資本管控,強化約束,穩定回報。

民營企業貸款同比增長11.01%

國有大行的信貸投放每年都是市場關注的重點。張毅表示,去年建行在信貸總量和結構上都實現了比較均衡有效的發展。在總量上,建行保持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去年新增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1.98萬億元,增速8.3%,高於全市場平均增速;在結構上,該行持續鞏固大零售貸款市場領先優勢,量價險合理匹配。

公司金融業務是國有大行經營的重要板塊。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建行對公客戶經營和對公信貸均取得長足進展。

在對公客戶經營上,建行全面提升對公客戶綜合服務水平,增強價值創造能力。加快場景生態能力培育,探索搭建特色場景,聚焦源頭資金和結算資金推進拓客引流。2024年末,公司類客戶1,168萬戶,較上年增加86.08萬戶。單位人民幣結算賬戶總量1,629萬戶,較上年增加119.02萬戶。

在對公信貸方面,建行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着力推動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多維發力“綠色金融”轉型,以供應鏈金融助力產業鏈供應鏈提質增效,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信貸服務。

數據顯示,2024年末建行境內公司類貸款和墊款14.43萬億元,較上年增長9.14%;不良貸款率1.65%。民營企業貸款5.99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1.01%。投向製造業的貸款3.04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2.25%。其中,投向製造業的中長期貸款1.62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1.99%。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2.84萬億元,較上年增長26.63%。境內房地產行業貸款9,083.80億元,較上年增長6.37%。

值得一提的是,建行全力推進“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年報披露,該行深化“股貸債保”綜合金融服務,爲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金融動能。創新“技術流”“投資流”等科技創新評價工具,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內部評估方法,提升科技型企業融資可得性。加快推進“中國建設銀行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建設,配套差別化政策。科技相關產業貸款餘額超3.50萬億元;承銷科創票據72期,承銷規模190.13億元。

針對2025年的信貸投放,張毅表示,年內我國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重點通過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等措施激發經濟活力。建行將緊跟宏觀經濟導向,加強客戶營銷力度,深入挖掘有效信貸需求,保持信貸合理增長,維護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

個人消費貸款同比增長25.21%

近年來,建行個人金融業務圍繞高質量發展主線,縱深推進“新零售2.0”行動。年報數據顯示,通過持續完善客戶和產品服務體系,提升全量客戶服務效能,建行個人客戶突破7.7億人。

“本行個人客戶規模超過7.7億人,客戶規模龐大、需求複雜多樣,超大規模客戶服務是行業面臨的普遍難題。近年來,本行積極探索以直營模式推動零售客戶服務擴圍,以數字化重塑零售業務經營模式,持續提升金融服務的廣度、深度、溫度。”建行在年度報告中寫道。

據介紹,經營模式上,建行率先跑通“洞察-匹配-觸達”服務流程,集成“人+數字化”服務優勢,精準洞察客戶需求、高效匹配解決方案,爲客戶提供有溫度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團隊組織上,持續強化直營隊伍建設,聚合零售、數據、科技經營合力,強化數據洞察、現場管理和運營支撐。工具支撐上,通過雲工作室、“雙子星”等工具平臺與客戶有效連接,打造產品庫、活動庫、權益庫、話術庫、知識庫等營銷資源庫,支持“靈活組裝、一鍵調用”。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建行直營管戶客戶已超2億戶,大幅拓寬服務半徑,實現“一人抵一點”的產能貢獻,有力推動零售業務高質量發展。

當前提振消費成爲政策層關注的重點工作,也成爲經濟政策的着力點。金融監管總局也提出了優化消費金融政策的具體舉措。

建行業績報告披露,該行持續發力,助力促消費惠民生。具體包括,積極發揮零售信貸優勢,投放全國首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個人住房貸款,加力推動金融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落地見效。個人消費貸款5,278.95億元,增幅25.21%;“建行生活”承接196個城市76.96億元消費補貼金額,拉動民生消費742億元。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建行境內信用卡貸款餘額1.07萬億元,成爲全國首家信用卡貸款規模破萬億的銀行。

發佈會上,張毅進一步表示,該行將築牢優勢、縱深推進零售信貸拓展,把握住房地產市場降首付、降稅費的支持政策,同時充分發揮建行房貸的專業優勢,鞏固個人住房貸款的傳統優勢,開展消費金融專項活動。響應國家的消費提振專項行動,要加力支持消費者以舊換新,加強購車、家裝、家電等領域的消費信貸拓展,繼續保持消費金融的領先優勢。

整體資產質量保持穩定

2024年,我國銀行業總資產平穩增長,資產質量總體穩定。但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去年銀行業零售貸款不良有所上升,這也引發了市場對於國有大行資產質量的關注。

業績會上,李建江表示,去年建設銀行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着力增強防範金融風險的能力。該行進一步深化完善集團一體化風險管理體系,整體風險管控更加有序,重點領域的風險化解更加有力,集團的資產質量保持領先。

年報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建行不良貸款率1.34%,較上年下降0.03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佔比1.89%,較上年下降0.55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233.60%,風險抵補能力充足。

“確實,近一年來銀行業零售類貸款風險整體有所上升,建設銀行的個人貸款不良率也有小幅上升。”李建江迴應道:“作爲一家零售大行,我們已經建立了比較成熟的零售類貸款風險管理機制,積累了相對豐富的經驗,個人貸款總體上不良率長期保持較低水平。去年年末,不良水平比集團整體不良水平低了0.36個百分點。跟主要同業相比,建行也處於相對較優水平。”

李建江進一步介紹,針對零售類貸款風險上升態勢,建行在發揮傳統管控經驗的同時,也在創新管控手段。具體來看,建行持續做好存量貸款的風險管控,強化監測,做到風險業務早識別、早預警,推動集約化風險管控機制,暢通管控流程,提升風控的效率和質效。同時,建行也在持續優化增量貸款的風險防控,加強客戶的准入質量管理,推動個人統一授信,開展模型的敏捷迭代,推動產品持續優化。

針對2025年整體資產質量,李建江表示,建行將持續做好各類風險的主動應對,關注房地產等重點領域的風險防控形勢,持續提升自身風險化解能力,不斷提高工作質效。李建江預計,隨着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政策措施不斷髮力見效,2025年建行整體資產質量可以持續保持穩定,核心指標會繼續處於合理區間,風險抵補能力也會繼續保持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