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逾2萬件病安通報案 藥物事件佔最多、跌倒最難防
3個月逾2萬件病安通報案,藥物事件佔4成最多、跌倒最難防。(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醫療院所致力確保病人安全,衛福部統計,2025年1至3月,共受理2萬多件病安通報事件,以藥物事件佔約4成最多,其次爲跌倒、管路事件。醫師指出,「給錯藥」事件逾9成在前端就會被「擋下來」,「跌倒」事件最難預防,需要醫療團隊、病人、家屬共同預防。
衛福部2005年建立臺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建立自願性外部通報制度,以提升醫療安全及病人安全,參與機構及通報案逐年增加。據統計,2025年1至3月,共收到2萬多件病安通報事件,受影響對象涉及病人共1萬9982件,對病人造成傷害共5621件。
通報事件內容,以藥物事件(給藥過程異常)8065件佔約4成最高,及跌倒事件4487件(約22%)、管路事件(管路滑脫、自拔、錯接、阻塞等)2368件(約11%)等。其中,藥物事件通報原因多爲人員因素,及工作狀態、流程因素;跌倒、管路事件原因,則以病人生理及行爲因素最高。
衛福部今日(17)舉辦記者會,響應世界病人安全日,今年以「齊心共守 產兒安康」爲主題。(李念庭攝)
馬偕醫院醫療品質部長李君儀說明,以馬偕爲例,病安通報事件同樣以藥物事件最多,佔約7成,例如醫師開立藥物時,劑量單位可能有落差,或藥師拿藥時拿錯藥物。不過,約97至98%在給藥之前,藥師、護理師就會發現,目前也有警示機制,能根據病人體重判斷劑量是否合適,再請醫師進行調整。
李君儀指出,跌倒事件也很多,且「最難預防」,可能原因包括安眠藥副作用、不適應環境、晚上病房燈光昏暗、地面溼滑等。醫院針對跌倒高風險病人、家屬,加強衛教宣導,提升風險意識,並透過環境設計改良,如加裝扶手等措施來預防。
醫事司長劉越萍說,給錯藥事件通常在處方階段、發藥階段,就會被「攔下來」,雖然次數多,傷害程度其實很少;跌倒部分,過去長年高居第一名,除了篩選跌倒高風險民衆加強保護,也可思考透過場域設計調整來減少跌倒傷害,或導入科技協助及早發現。
衛福部今日(17)舉辦記者會,響應世界病人安全日,今年以「齊心共守 產兒安康」爲主題,提高民衆及醫療照護機構的病安意識,並守護產兒安全。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表示,衛福部爲增進兒童醫療照護,推動周產期照護網絡與高危險妊娠轉診、新生兒外接服務、完善兒童緊急醫療布點等,核心醫院也提供急重難罕症照護及重症轉運團隊,強化區域資源整合。
另外,衛福部2023年起推行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提供未滿3歲幼兒初級照護與健康管理,盼降低新生兒及兒童可預防的死亡。截至去年底,全臺共有1153間院所、2454名幼兒專責醫師提供服務,照顧28萬多名幼兒,平均覆蓋率達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