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成癮 加劇學習M型化
雲林縣正心中學數理資優班學生在課堂使用iPad寫測驗,不會拿來玩遊戲。(正心中學提供/周麗蘭雲林傳真)
學生手機成癮已成教育現場隱憂,除加劇課堂學習M型化,也潛藏危機。身心科醫師劉育嘉說,青少年因手機成癮等問題求診佔一定比例,且多數出現情緒障礙、行爲偏差,舉凡霸凌、性剝削等都牽涉其中。
1位國中教師無奈說,常見學生玩手機到三更半夜,一早到校交出手機就上演分離焦慮,只有放學領回手機才眉開眼笑。高中目前未強迫集中管理,但明星學校都意識到手機對學習的「威脅」。
臺南一中觀察手機重度使用造成學生專注力不足、學習表現低落,但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會避免使用手機,甚至不乏家長以身作則。臺南女中也說,手機成癮使課堂學習M型化明顯,學習成就低落者更容易自暴自棄,反觀自律型學生則在學測前半年就「斷網」。
「班班有平板」政策下,手機有無需要入校是大哉問。雲林縣正心中學數理資優班學生人手一臺iPad取代手機。劉姓教師說,部分資優班學生晚上10點後會相約線上打遊戲,控制時間在1小時左右,考試結束可能延長至3小時,只要學生自律,家長普遍持彈性態度。
劉育嘉說,求診者不乏國、高中生,女生居多,多已出現情緒障礙、行爲偏差如憂鬱、焦慮、失眠等,甚至自殘、暴力行爲及摔東西,更憂心的是「沒來求助的恐怕更多!」
他發現學生多數沉迷社交媒體,現實生活被大人過度保護,反而疏於防備網路陌生人,常見青少年遭霸凌或索取不雅照片,且霸凌批評比現實更多、更殘酷,生活頂多1、2個同學說壞話,網路卻是一票人,衍生更多身心問題。
他說,如何轉移手機成癮危害,除限制使用時間,家長也須跟孩子討論網路哪些需注意、哪些不必在意,建議以獎勵方式引導使用手機,他從求診個案總結「父母願意付出多少心力,攸關孩子預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