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度攝像頭變“侵權工具”?法院一紙判決令業主拆除

爲了自家的安全,攝像頭可否隨意安裝?“勞動碰瓷”能獲得賠償嗎……4月9日,重慶市高法院通過官方公衆號發佈了“重慶法院2024年度民事審判十大典型案件”,內容涉及工程分包合同糾紛、人格權糾紛、繼承糾紛、隱私權糾紛、勞動爭議案,以及房屋買賣合同糾紛等。

安裝360度攝像頭

侵犯鄰居隱私被判拆除

唐某與曾某系同村鄰居。2023年11月,曾某在其宅院外牆上安裝一槍式攝像頭,後更換爲360度攝像頭,距離地面約3米高,曾某可通過手機隨時查看監控畫面。

通過現場勘察及查看曾某手機畫面,唐某與曾某房屋地基水平差較大,攝像頭安裝位置與唐某家中二樓高度相當,攝像頭拍攝範圍覆蓋了唐某家中庭院及客廳、二樓廁所、過道等空間。

唐某與曾某多次交涉未果,遂提起訴訟要求曾某拆除攝像頭。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爲,唐某與曾某系不動產相鄰方,曾某在其宅院後牆上安裝的360度攝像頭監控範圍覆蓋唐某家中廚房、客廳、廁所等私人空間,可隨時記錄唐某及其家人的隱私信息。

曾某雖出於維護自身居住和財產安全的需要在自家宅院安裝攝像頭,但其拍攝角度、範圍已超出合理和必要的限度,構成對他人合法權利的侵害,應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的法律責任。

爲此,法院判決曾某拆除其安裝的攝像頭。

宣判後,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該判決已生效。

典型意義

公民的生活安寧和私密空間、活動、信息等隱私受法律保護,不動產相鄰權利人因居住安全需求安裝監控設備應當充分考慮鄰里關係和睦,避免侵犯他人隱私。

本案審理法院綜合考慮監控設備的安裝位置、監控範圍、功能作用及個人隱私範疇等因素,對侵犯鄰居隱私的行爲予以糾正,劃定了個人安全保障與他人隱私保護的邊界,強調權利行使應合理有度,對弘揚和諧友善相鄰關係、培育文明鄉風具有積極指引意義。

三年時間換28家單位

“勞動碰瓷”想獲經濟補償落空

鄒某在某工程公司任職保安兩個月後,以公司未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等爲由申請勞動仲裁。隨後,鄒某向法院起訴請求解除勞動關係,要求公司支付加班工資、經濟補償以及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二倍工資差額共計2萬餘元。

該案審理過程中,辦案人員發現,鄒某在2020年至2023年期間不間斷更換用人單位28家,入職工作時間最短12天,最長也僅6個月,且鄒某離職後均向用人單位提起了勞動爭議仲裁及訴訟,訴訟請求多爲要求用人單位支付工資差額及經濟補償。

渝北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爲,鄒某與某工程公司存在事實勞動關係,其加班工資應當受到法律保護。但綜合鄒某近幾年短時間頻繁更換多家用人單位,且均起訴主張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的情況分析,鄒某的主要意圖並非在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穩定勞動關係的基礎上通過工作獲取正常勞動收入,而是利用法律規定和用人單位用工瑕疵行爲以謀取工資報酬以外的補償金等利益。鄒某的行爲有違誠實信用原則,故對其主張的經濟補償、二倍工資差額不予支持。

於是,法院判決解除雙方勞動關係,駁回鄒某除加班工資外的其他訴訟請求。

宣判後,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該判決已生效。

典型意義

爲實現互利共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本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共同營造和諧穩定的用工環境。但個別勞動者利用用人單位管理漏洞製造糾紛,頻繁提起仲裁訴訟以謀取不正當利益,損害了用人單位權益,破壞了勞動市場秩序。

本案中,審理法院運用司法大數據推送發現鄒某存在“勞動碰瓷”行爲,在依法維護其合法利益的同時,對其不合理訴訟請求予以駁回,彰顯了平等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合法權益的司法理念,充分發揮了司法裁判引導勞企雙方構建互信融洽、和諧共贏勞動關係的示範功能。

免費送禮品誘騙老年人個人信息

檢方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維權

2021年9月起,陳某雷等相繼在重慶大足、四川資陽等地鄉鎮,以“APP拉新、免費送禮品”的名義,違法獲取老年人手機號碼及驗證碼,再交由上家註冊。上家根據“拉新”成績每天統一結算費用。

經審計,至2022年1月,陳某雷等16人共計收取上家轉款76萬餘元。2023年5月,陳某雷等16人因前述違法行爲被四川省安嶽縣人民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刑罰。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四川省資陽市人民檢察院分別就管轄範圍內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爲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經依法審理,主持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陳某雷等人在調解書生效後3個月內在省級以上媒體公開賠禮道歉,共計印製20000份個人信息保護警示宣傳單,一年內分別參加3次公益活動;如不履行,則承擔相應公益損害賠償金。

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在審查調解協議內容合法性的基礎上,經公告程序,未收到異議,遂依法出具民事調解書,確認了上述調解協議效力。

典型意義

老年人合法權益保護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陳某雷等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個人信息安全防範知識不足的特點,以免費送小禮品爲誘餌騙取老年人個人信息,不僅直接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同時還可能爲詐騙等其他違法犯罪行爲提供條件。

本案在依法懲治違法行爲的同時,警示社會公衆特別是老年人意識到“免費”誘惑背後往往暗藏陷阱,提醒老年人羣體在融入數字生活時提升信息安全意識,全社會共同努力逐步織密老年人信息安全“防護網”。

上游新聞記者 徐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