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個“田間法庭”守護春耕

調查動機

春風拂過川蜀大地,田間地頭一派繁忙。

春耕生產,司法能起什麼作用?

近年來,四川樂山法院堅持司法力量下沉,充分發揮人民法庭紮根基層前線的優勢,深入基層設立35個“田間法庭”,集問需、普法和訴前調解功能於一體,用司法服務護航春耕生產,實現司法服務在田邊、地內糾紛地內解。

爲見證“田間法庭”的作用,記者深入一線進行調查採訪。

□ 法治日報記者 楊傲多

□ 法治日報通訊員 楊雅恵 李玩泓

“菌類設施未拆除,春耕備耕被耽誤……”近日,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馬踏鎮某村集體負責人黃某抱着訴訟材料焦急地走進井研縣馬踏法庭。此時正值備耕黃金期,合作社新舊法定代表人卻處於失聯狀態,流轉協議是否解除、土地如何復耕等問題懸而未決,春耕進程陷入困境。

原來,早在2021年8月,井研縣某合作社與該村集體簽訂土地流轉協議,承租61畝基本農田發展“稻菌輪作”產業。然而項目運行後,因經營規劃與市場波動雙重影響,合作社自2023年9月起拖欠租金,土地復耕工作陷入停滯。

復耕複種一刻也不能耽誤。3月5日,馬踏法庭迅速啓動“春耕護航特別行動”,依託“四川移動微法院”平臺開展跨地域“雲端調解”,僅用兩個小時促成雙方解除合同、支付欠款。與此同時,鄉鎮政府同步招商引資,引進新經營主體續租土地。調解書籤署後第三天,村民便將綠肥撒入田間。

“如果不是及時調解結案,按公告程序辦理本案,走完訴訟程序至少要錯過一季的收成。”黃某感慨道。

這是樂山法院構建“府院聯動+多元解紛”機制,推動基層法庭與鄉鎮政府、村委會組建聯合工作組破解撂荒難題的一個生動縮影。截至目前,樂山法院已審結涉衆性土地流轉糾紛29件,收回租金、勞務費等650多萬元,成功引進投資人續租土地,推動3000多畝撂荒地復耕複種。

從雲端調解化解土地糾紛,全程護航特色產業,再到田間地頭開展“帶泥普法”……《法治日報》記者近日來到四川樂山看到,樂山法院深入基層設立35個“田間法庭”,爲護航春耕生產,幹警們步履不停,穿梭於阡陌間妥善化解涉農糾紛。

在一起涉柔毛淫羊藿代理種植糾紛案件中,代理種植方因市場價格下跌,繼續履行合同供貨將面臨虧損,故而違約;而農戶已投入土地、人力等成本,期待按合同履行增收,雙方各執一詞。

沙灣區人民法院太平法庭的“娘子軍”抵達現場後,快速開展現場診斷,分別與雙方深入交流,從合同簽訂細節到市場行情變化,抽絲剝繭梳理矛盾焦點,釐清各方責任;在損失覈算環節,結合市場行情和實際受損情況,諮詢轄區行業專家,綜合人力、物力投入,算出合理損失金額;同時發揮多元調解機制優勢,聯合綜治中心、當地村委會、特邀調解員等力量,對糾紛雙方耐心勸解和溝通協調,最終促使雙方達成和解。

在沫若故里銅河河畔,“娘子軍”團隊紮根中藥材基地,爲產業發展精準“把脈”。她們編制《中藥材種植法律風險防範手冊》,將法條轉化爲“合同簽訂六注意”“土地流轉五要素”等實用指南;在佛手花田間開設“法治微課堂”,用方言講解合同履行、農資採購等法律知識。

爲築牢特色產業發展根基,太平法庭同司法所聯合培育“法律明白人”10名,構建起“法庭+部門+鄉賢”的立體防護網,涉農糾紛連續兩年同比下降,產業糾紛化解週期縮短至9天。

“老鄉,今年蔬菜種了多少畝?種子和肥料價格怎麼樣?有沒有買到摻假農藥?”在夾江縣甘江鎮的蔬菜大棚裡,夾江法院甘江法庭庭長杜孟華與農戶們深入交談,詢問蔬菜價格、種植規模及農資購買情況,並結合實際案例,現場解答法律問題。“購買農藥、肥料時要留存進貨憑證”“發現假種子可撥打12315維權”……一句句通俗易懂的“法律土話”,讓村民們聽得頻頻點頭。

夾江縣甘江鎮金銀河村作爲全縣首個集體經濟“百萬強村”,深化蔬菜全產業鏈發展模式,2024年村集體收入突破200萬元。但隨着產業發展,涉農合同、農資質量等問題逐漸凸顯。爲此,夾江縣人民法院將普法課堂從庭室搬到鄉間地頭。田埂上,法院幹警與農戶“擺龍門陣”,針對當前農資消費特點,重點講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相關條款。村民徐大姐說:“原來保留票據就能維權啊,以後我買肥料可得長個心眼。”

記者瞭解到,樂山法院在全市各產業基地設立巡迴審判點,開闢涉農案件綠色通道。走訪重點企業,排查用工管理、產權保護等方面風險隱患,解決涉法風險問題25個。針對產品買賣、勞務糾紛等案件,採取“就地調解+和解履行”模式審結案件100多件。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好景看春耕。”樂山法院不斷加大涉農案件訴前調解力度,堅持“調解優先、以調促和”原則,依託人民法院訴前調解平臺,高效化解矛盾糾紛,爲春耕生產按下“加速鍵”。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