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的增長背後,藏着亞盛的哪些底牌?

2024年對創新藥企亞盛醫藥(AAPG.NASDAQ;6855.HKEX)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年:營收同比高增342%,創上市以來新高;與跨國藥企武田製藥達成總額近百億的重磅合作,現金流大幅改善;核心產品“耐立克”(奧雷巴替尼)銷售強勁,併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這一系列亮眼成績標誌着這家港股18A生物醫藥公司正加速邁向全球創新的新階段。

2024年亞盛醫藥實現收入人民幣9.81億元,同比增長達342%。

業績騰飛的主要動力源自兩方面:一是核心上市產品耐立克的強勁銷售,全年實現收入人民幣2.41億元,較上年增長52%。;二是來源於武田製藥的1億美元獨家選擇權付款(約合人民幣7.2億元),體現爲可觀的授權合作收入。此外,公司還獲得來自合作伙伴信達的商業化許可費及管理服務等收入,進一步充實了收入結構。在多重利好加持下,公司現金流持續轉好。

面對全球化征途,亞盛醫藥交出了一份超出市場預期的成績單,也引來了專業投資者對其未來發展的更高期待和關注。

財報發佈後,亞盛醫藥美股4個交易日漲幅超過23%。

作爲亞盛醫藥的首款上市藥物,耐立克(奧雷巴替尼)堪稱公司營收和全球化戰略的“雙料主力”。2024年耐立克在中國市場實現銷售收入2.41億元,同比增長52%,佔公司總收入的約四分之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產品在2024年增速明顯加快:核心產品耐立克展現增長強勁態勢,實現銷售收入2.4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這表明耐立克上市後的放量曲線陡峭,市場需求被快速釋放。

更重要的利好在於,隨着耐立克新增適應症於2023年11月獲批、2024年11月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即其所有已獲批適應症現已實現醫保覆蓋。

這意味着從2025年開始,患者使用耐立克的報銷保障顯著提升,藥物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大大增強。醫保支付環境的邊際改善無疑將進一步催化耐立克在國內的銷量增長——以往高額自費負擔下被抑制的潛在需求,有望在醫保護航下加速轉化爲實際銷量。

耐立克能夠取得如此亮眼的商業成績,離不開其突出的臨牀價值和差異化優勢。作爲中國原研的第三代BCR-ABL激酶抑制劑,耐立克自研發伊始就瞄準了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領域中TKI耐藥突變(尤其T315I突變)的全球難題。

自2018年首次公佈臨牀數據以來,耐立克已連續七年在美國血液學會年會(ASH)上獲得口頭報告——這一紀錄在國產創新藥中極爲罕見,彰顯了國際學術界對其療效和創新性的高度認可。

2024年ASH年會上,耐立克海外臨牀研究成果連續第三年入選口頭報告,並公佈了其對競爭藥物耐藥患者的新療效數據,證明該藥可突破同類藥物(如武田的泊那替尼、諾華的Asciminib)耐藥困境。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成果於2024年11月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JAMA Oncology》,進一步提升了耐立克在全球腫瘤學界的知名度。

在監管和臨牀指南層面,耐立克同樣收穫了重量級背書:2021年獲中國NMPA附條件批准上市後,不斷拓展適應症;2024年1月即被納入美國NCCN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療指南;同年又在中國CSCO惡性血液病指南中提升了推薦級別,新增多項I級推薦。

這些認可表明耐立克的療效、安全性已得到國內外權威機構的認可,也爲其國際拓展奠定基礎。2024年2月,美國FDA正式許可耐立克開展一項全球多中心的III期註冊臨牀試驗,用於既往接受過治療的CML慢性期患者。

展望未來,耐立克的市場“天花板”仍在不斷被擡高。更高效的第三代TKI出現後,實現減輕化療甚至無化療方案成爲可能。耐立克在這一領域正展現出巨大潛力。可以說,從CML到ALL,耐立克正憑藉不斷累積的臨牀數據與適應症拓展,持續擴大自己的市場版圖。

下一個懸念在於,這款明星產品能否在更廣闊的全球市場實現爆發,成長爲真正意義上的“Blockbuster”(年銷售額10億美元級別暢銷藥)。從目前的跡象看,無論是武田拋出的橄欖枝,還是券商給出的樂觀銷售預測,都爲這一目標增添了不少底氣。

如果說耐立克奠定了亞盛在血液腫瘤領域的江湖地位,那麼APG-2575(lisaftoclax)則被寄予厚望,擔當起“下一棒接力”的使命。

APG-2575是亞盛自主研發的新型口服Bcl-2選擇性抑制劑,用於血液系統惡性腫瘤。2024年11月,該藥物用於復發/難治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的新藥上市申請(NDA)在中國獲CDE受理,並被納入優先審評程序。

由此,APG-2575成爲首個在中國提交NDA的國產Bcl-2靶向藥,有望成爲自AbbVie的維奈克拉(Venetoclax)之後全球第二個獲批上市的Bcl-2抑制劑。

Bcl-2靶點市場巨大,首款上市藥物維奈托克全球年銷已超25億美元,APG-2575作爲後繼者,有望在安全性和便利性上實現明顯的競爭優勢,迅速打開市場。

目前,APG-2575正在全球範圍開展4項註冊III期臨牀試驗:涉及CLL/S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等多個適應症。此外,公司在2024年ASH年會上口頭報告了該品種用於多發性骨髓瘤(MM)患者的最新數據,顯示其在MM領域巨大的臨牀潛力。

公司還計劃聯用耐立克與APG-2575打造內部聯合療法組合,這種獨特優勢進一步鞏固其市場競爭力。一旦獲批,APG-2575將與耐立克形成業績雙驅動,持續推升公司成長性。

2025年1月24日,亞盛醫藥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主板,成爲2025年全生物醫藥第一股,也是首家先港股、後美股雙重主要上市的生物藥企。

本次IPO募資淨額約1.3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67億元),爲公司後續發展補充了充裕“彈藥”。

然而,相比融資本身,此舉在戰略層面的意義更爲深遠:正如楊大俊博士所強調的,赴美上市是公司長期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並非僅爲一時融資之需。通過這張納斯達克“入場券”,亞盛醫藥打開了鏈接全球資本和投資者的新通路——許多歐美專業、生物醫藥領域的長期基金由於合規原因只能投資美股公司,如今也有機會投向亞盛。

與此同時,美股上市過程中的嚴格審覈(橫跨中美兩地監管及頂尖投行背書)本身就是對公司規範治理和研發實力的一次檢驗和認可。能夠獲得J.P.摩根、花旗等華爾街頂尖投行承銷並順利通過SEC審查,說明亞盛的科創含金量和合規水準經受住了考驗。

可以預見,隨着更多國際化資金和資源的融入,亞盛醫藥的全球多中心臨牀試驗和海外註冊申報將提速,公司向“全球創新藥企業”邁進的步伐將更加穩健。

而對於市場投資者而言,亞盛同時擁有港股和美股兩大上市平臺,也提供了更充裕的流動性和價值發現空間。

不少觀點認爲亞盛抓住了2025年初稍縱即逝的窗口期——彼時生物醫藥板塊在美估值低迷,但公司逆勢完成發行,幾乎全額行使了超額配售權,展示出資本市場對其價值的認可。

這次美股上市釋放的信號很明確:亞盛醫藥正全力以赴走向全球舞臺,融資只是手段,全球化纔是目標。

2024年年中,亞盛醫藥與武田製藥達成了一項引人矚目的戰略合作——就耐立克授予武田全球獨家許可的選擇權。

該交易總金額高達人民幣93.6億元,其中包括選擇權付款7.2億元(即1億美元)以及未來行使選擇權和里程碑付款合計86.4億元。與此同時,武田還向亞盛醫藥進行了7500萬美元(約人民幣5.4億元)的股權投資,使其成爲公司第二大股東。

這一合作不僅刷新了國內小分子腫瘤藥對外授權交易的紀錄,也是武田近年來在華的重要佈局,被業內譽爲“史詩級BD大單”。

對於亞盛醫藥而言,該合作帶來了立竿見影的兩大好處:

首先,1億美元的選擇權付款即時緩解了公司的資金壓力,令公司現金儲備陡增,大幅改善了現金流狀況。公司創始人楊大俊直言,這筆交易“解決了現階段最重要的現金流問題”,讓亞盛可以更專注地投入創新研發。

其次,與武田的攜手本身就是對亞盛及耐立克的含金量背書。作爲耐立克在第三代BCR-ABL靶向藥領域的主要競爭者,武田擁有Ponatinib(泊那替尼)這樣成熟的同類藥,並在慢粒白血病市場深耕十餘年。即便如此,武田仍選擇押注耐立克,不僅支付鉅額預付款,還願意分享未來12%–19%的銷售提成。

這一方面說明在泊那替尼即將步入專利懸崖之際,武田對耐立克的臨牀價值和商業前景高度認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憑藉武田強大的全球臨牀開發和商業化團隊,耐立克有望加速打開除中國以外的國際市場空間。武田無疑是能將耐立克價值最大化的理想合作伙伴之一。

業界對這樁合作給予了積極評價和高預期。不少券商機構在交易宣佈後調高了對耐立克的銷售預測:東吳證券甚至預計耐立克海外峰值銷售有望突破10億美元,下一個“十億美元級別”的國產創新藥正初見雛形。

這意味着,在武田的助力下,耐立克有機會成長爲全球暢銷的重磅藥物,爲亞盛醫藥貢獻長期、可觀的許可收入與分成。這筆交易還極大提升了亞盛在國際醫藥界的聲譽——能夠與競爭對手握手言和、共享市場,背後是過硬的數據和研發能力使然,堪稱“中國創新”走向全球的又一標誌性事件。

近年來中國醫保支付環境的持續優化,爲包括亞盛醫藥在內的創新藥企產品放量提供了有力支撐。公司創始人楊大俊博士深有感觸地表示,自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創新藥納入醫保目錄的路徑已大爲暢通。

過去新藥進醫保“難於登天”,患者用不起、企業賣不動的情況屢見不鮮;而現在每年醫保談判成爲常態機制,真正有臨牀價值的創新藥往往上市後1-2年內即可進入醫保,大幅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這種付費端的改善,爲創新藥在國內市場的快速放量創造了條件。亞盛的經驗正是明證:耐立克在2022年首次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後,當年下半年銷量即出現明顯躍升;2024年新增適應症也通過“簡易續約”快速納入醫保,實現全面覆蓋。可以預計,未來APG-2575如順利上市,也將受益於國家對罕見病和重大疾病創新療法的支付支持,加速惠及更多患者。

對於亞盛醫藥來說,醫保護航不僅意味着銷量增長,更意味着臨牀認可度的提升。當一種創新療法被醫保接受,往往標誌着其已被權威機構認可爲臨牀必需、療效確切的治療手段。這反過來會推動更多醫院將其納入處方體系,讓更多醫生和患者接觸並瞭解藥物的價值,形成良性循環。

可以說,在科研實力和商業推廣之外,抓住政策紅利、融入醫保體系已成爲本土創新藥企做大做強的第三大利器。亞盛醫藥深諳此道,公司管理層多次表達了對國家支持創新政策的感激之情。

站在當下,中國醫藥支付環境的“友好度”較五年前已有質的飛躍,這爲耐立克們未來在國內市場的天花板再擡升打下堅實基礎。

在聊業績與產品之餘,不得不提亞盛醫藥掌舵人——楊大俊博士對公司戰略方向的深遠影響。

這位具備海內外頂尖科研背景的科學家型企業家,早在2009年創立亞盛之初便確定了“兩大原則”:做真正原創的全球新藥、瞄準尚未滿足的臨牀需求。

在當時國內創新藥環境尚不成熟、資金和政策支持有限的背景下,這樣的高起點定位無疑面臨重重挑戰。但楊博士始終堅持“做別人做不到的事”,哪怕道路曲折也絕不輕言放棄。

正是憑藉這種執着和定力,亞盛才能在細胞凋亡這一艱深領域深耕十數載,掌握多項核心技術,並打造出全球唯一橫跨Bcl-2、MDM2-p53和IAP三大關鍵細胞凋亡通路均有在研新藥佈局的管線實力。

楊大俊博士在學術科研領域的積累也直接轉化爲了企業的競爭優勢。例如,他與公司共同創始人、密歇根大學王少萌教授自1995年起即投入Bcl-2抑制劑研究,對於這一領域的理解可謂深入骨髓。

正因如此,在選擇項目時亞盛團隊有着超前的眼光和科學判斷力:敢於切入全球巨頭多年攻克未果的高難度靶點(如Bcl-2、MDM2等),並實現“後發先至”。

楊博士常說,“如果你做的事情別人很容易做到,那就沒有價值”。在他的帶領下,亞盛醫藥的研發路線始終圍繞科學前沿和未滿足需求展開,沒有盲目跟風熱門賽道,而是專注於自身所長。

可以說,亞盛醫藥2024年在臨牀、商業和資本市場的多重突破,正是對楊大俊博士戰略遠見和領導力的回饋。從武田競品公司轉而成爲合作伙伴,到頂級投行力挺登陸納斯達克,這背後無不體現出外界對亞盛技術、團隊和願景的認可。

而楊博士本人也謙虛地將公司每一步成功歸功於“時代的機會”——趕上了中國醫藥改革的春風、監管環境的鉅變和各方支持的累積。正是在他的引領下,亞盛醫藥才得以在激烈的創新藥賽道上跨越“生存線”,邁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

翻開亞盛醫藥的2024年“成績單”,不難發現這家中國創新藥企業正加速駛入全球創新賽道的快車道——財務上,收入陡增,驗證了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戰略上,牽手武田、登陸納斯達克,爲其打開了通往全球市場和資本的雙重大門;產品上,耐立克與APG-2575雙引擎驅動,多條管線捷報頻傳,預示着源源不斷的後續動力。

在“全球創新”戰略的指引下,亞盛醫藥已經初步完成了從生存到跨越的蛻變。然而,正如投資者所關注的,下一個考驗纔剛剛開始:走向全球意味着直面更強大的競爭和更高的標準,亞盛如何將其科研優勢轉化爲實實在在的國際市場份額?未來兩三年內,耐立克如何在叩開歐美主流市場的大門,成長爲真正的全球重磅藥物?APG-2575如何突破維奈托克的商業成功,成爲改寫Bcl-2抑制劑格局的關鍵力量?這些懸念都有待時間去揭曉。

但可以確定的是,經歷了2024年的蛻變之後,亞盛醫藥已經站上了一個全新的起點。正如楊大俊博士所言:“我們有信心也有資源去推進下一個階段,用專業和團隊能力將創新產品推向全球,滿足更多患者需求”。

在中國創新藥加速走向世界的大潮中,亞盛醫藥無疑是值得長期投資者密切關注的一匹先鋒“黑馬”。如果把2024年看作亞盛全球征程的一個分水嶺,那麼接下來,公司需要用更加穩健的步伐和過硬的業績回答市場的期待。在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國際舞臺上,這家植根中國的創新藥企正揮毫書寫屬於自己的“全球化”傳奇——投資者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