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個零件裡藏一枚追蹤器,美國對華科技戰進入3.0時代

一、從“實體清單”到“芯片暗哨”路透社8月13日的爆料像一顆深水炸彈:美國政府悄悄在部分出口AI服務器中植入追蹤器,目的只有一個——防止它們被轉運至中國。從2019年把華爲列入“實體清單”,到2022年切斷英偉達A100/H100對華銷售,再到今天直接把服務器變成“行走的GPS”,華盛頓的管制工具箱不斷升級,如今進入了“硬件級監控”的3.0時代。

二、一顆螺絲釘大小的“信標”據科技記者克里斯蒂娜·帕齊內維洛斯透露,這種追蹤器體積只有螺絲釘大小,通過電磁耦合取電,無需額外電池;可實時回傳位置、溫度、震動等數據。最關鍵的是,安裝它只需一紙行政批文,無需國會聽證,也繞過了出口管制清單。戴爾、超微等服務器巨頭被曝“大概率知情”,卻集體緘默。耐人尋味的是,消息人士稱“尚未對單顆芯片植入追蹤器”,因爲芯片級監控需重新設計PHY層固件,相當於把每顆GPU變成“活的MAC地址”,工程量和法律風險都更高。但別忘了,蘋果曾在iPhone裡留過“Tracer”調試口——技術從來不是問題,意願纔是。

三、供應鏈的“黑暗森林”一臺AI服務器裡有3000多個零部件,理論上任何一個都可成爲“暗哨”。當追蹤器被藏在電源模組、PCIe轉接板或水冷泵裡,進口方即使拆機也難發現。更可怕的是,追蹤器可與服務器BMC(基板管理控制器)聯動,一旦檢測到IP地址出現在“敏感地理圍欄”,就自動鎖死固件並上報。這意味着,中國買家花數百萬美元買到的可能是“定時炸彈”。有業內人士擔憂:今後採購海外設備,要像海關緝毒一樣做“CT掃描”。

四、法律與商業的雙重灰區美國《出口管理條例》(EAR)並未明確授權在民用硬件中植入追蹤器,但白宮可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的“特殊監控條款”繞開國會。歐盟GDPR明確禁止在未經用戶同意情況下收集位置數據,然而設備只要落地美國本土以外,GDPR便鞭長莫及。商業層面,戴爾、超微若承認知情,將面臨中國《反外國制裁法》的鉅額索賠;若否認,則可能被美國商務部以“配合調查不力”罰款。兩頭不是人,於是集體“裝睡”。

五、中國的“拆彈”與“反制”短期看,國內大型雲廠商已開始“二次質檢”:

六、尾聲:當科技淪爲“武器化”工具20世紀80年代,美國CIA曾在出口蘇聯的天然氣管道軟件裡植入邏輯炸彈,導致西伯利亞大爆炸;40年後,同樣的劇本在AI時代重演。當芯片、服務器、雲軟件都被打上“主權烙印”,全球科技產業將被迫選邊站隊。或許正如布魯金斯學會報告所言:“我們正在回到‘技術鐵幕’時代,唯一不同的是,這次幕布上寫滿了追蹤器的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