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越催越慢?三招腦科學話術,讓拖拉娃秒變積極小天使
你家寶寶是不是越催越慢?
今天咱們不講大道理,直接上三個讓3-6歲寶寶主動配合的神奇話術!
這其中結合了哈佛大學執行功能發展理論,和兒童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趕緊收藏碼住,刷過去可就找不到了。
根據斯坦福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研究,3-6歲孩子的前額葉皮質就像剛上任的實習生,二選一的問題能激活決策功能,減少37%的對抗反應。
收拾玩具時說:“玩具火車要回山洞睡覺啦,先送小熊還是小兔回家?”
刷牙時說:“今天要草莓味魔法泡泡,還是藍莓味精靈泡沫?”
耶魯大學研究發現,遊戲化指令能讓孩子分泌更多多巴胺,讓配合度提高50%。
出門拖延時說:“滴滴!小司機請注意!現在要啓動身體檢查程序啦~第一步穿好外套,第二步好穿鞋子輪胎,完成就能出發探險啦!”
準時睡覺時說:“現在進入童話休眠模式,閉上眼睛會有小精靈來送美夢貼紙哦!”
用切香腸法:把任務切成小段。
比如孩子抗拒洗澡,這樣說:
根據兒童心理學中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將任務拆解成孩子墊腳能夠到的小目標,成功率能提升68%。
收拾房間時可以說:“咱們先當快遞員送積木回家,再當圖書管理員整理故事書吧。”
穿鞋襪時說:“先給小腳丫穿襪子睡袋,再穿上鞋子盔甲。”
孩子的前額葉皮層還沒長好,這三個魔法話術,都是特意爲他的大腦設計的,特別好理解,快去試試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