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萬套房免費住,珠海“安居實驗”改寫人才競爭底層邏輯
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蔣毅槿 珠海報道
青年,作爲勞動市場的主力軍,正成爲各個城市競相爭奪的關鍵力量。2025年伊始,新一輪人才爭奪已然開始。在這場爭奪戰中,珠海正試圖通過一場用安居換安心、以空間換時間的“安居實驗”,改寫人才競爭的底層邏輯。
4月3日,在珠海中以創意中心華庭公寓旁廣場,1298名青年人才接過了象徵"安居夢"的鑰匙,標誌着珠海“一免兩減”人才住房政策正式落地。
“一免兩減”政策,即面向新到珠海創業就業的青年人才,爲其提供第一年免費住、第二年租金三成、第三年租金五成的福利優惠,是珠海今年初推出的一項創新舉措。據測算,符合條件的申請者三年最高可省下12萬元的租金成本。
“這是目前全國綜合力度最大的青年人才住房保障政策。”珠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李騰東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說,“我們希望通過‘真金白銀’和‘真心實意’向社會彰顯珠海對人才的高度重視,讓青年人才切實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和善意。”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觀察到,這項政策的出臺並非偶然。當前,珠海正面臨提升城市能級量級的緊迫任務,城市能級的提升必然要有人口量級作支撐。
根據珠海市統計局數據,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爲251.85萬人,與2023年末常住人口249.41萬人相比,增加2.44萬人,增長率爲0.98%。而在《珠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珠海提出,到2035年,珠海常住人口要達到500萬人,這意味着未來十年要實現常住人口翻番。
今年一開年,珠海便提出要集羣式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型儲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傳統產業鏈式改造、數字化升級和綠色技術運用,不斷推動舊動能煥新升級。而這些產業的壯大和發展,無不需要大量人才。
此外,數據顯示,珠海雖擁有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暨南大學等多所“雙一流”大學(校區),但留珠就業的畢業生比例長期徘徊在三成左右。以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爲例,2024屆2842名就業畢業生中,僅887人選擇留在珠海,比例爲26.85%。
常住人口翻番的壓力、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大學城”與“人才池”的落差,讓珠海意識到必須拿出更具吸引力的留人政策。
近年來,全國各地在人才政策上玩出新花樣。集聚人才已能依靠“天分”的一線城市在人才政策上都在不斷加碼,缺乏天時地利的二三線城市只有主動創造出更多的“緣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與人才爭奪之中。
與其他城市直接發放戶口、高額現金補貼、提供崗位和消費券不同,珠海選擇了這種更“長線”的打法——通過安居留住人才。背後所瞄準的是人才的“長期留存率”而非短期吸引力。畢竟,住得下來,纔可能真正留下來。
這一策略是否奏效?首批1003套房源的申請情況或許能提供線索:95%爲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及取得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的人才,其中不乏應屆畢業生。此外,還有50位博士和高級職稱人才,13位港澳及外籍人才也成功獲分房源。在保障標準上,對於博士和高級職稱類人才一人一套房,碩士、中級職稱和高級技師類人才兩人一套房,本科和技師類人才一人一間房。這些人才分佈在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中,展現出政策的多維吸引力。
爲了讓人才能夠“拎包入住”,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看到,首批交房的房間內不僅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各類傢俱家電一應俱全,還提供24小時服務熱線、一站式報修、緊急醫療協助和定期舉辦社羣交友活動等服務。根據計劃,未來三年,珠海將儲備約3.6萬套房源用作“一免兩減”人才住房。首批交房之後,年內珠海還將分批次供應6000餘套。
珠海的做法,或許預示着人才競爭的下一個趨勢——從“引人”轉向“留人”。住房保障不再只是錦上添花的福利,而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指標之一。不過,城市對人才的競爭,始終是一個綜合性的比拼。有觀察人士認爲,要想真正留住青年人,城市管理者需要從他們的需求出發,構建適配這一世代成長規律的生態體系,從“引人”到“留人”再到“成就人”。
這場“安居實驗”的成敗,或許要等到若干年後才能見分曉。但至少在今天,珠海已經邁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