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字流行語成新噩夢!專家警告:陸恐重演日本失落年代

近年「內卷」成爲中國大陸社會的流行詞。(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近年「內卷」(involution)成爲中國大陸社會的流行詞。從清華學生夜騎單車邊寫作業的影片爆紅,到年輕人用它形容停滯經濟下的激烈競爭,如今,北京領導層也不得不將「反內卷」視爲政策優先。

《紐約時報》一篇社論指出,所謂「內卷」,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茲(Clifford Geertz)提出,用來描述印尼因人口增長而陷入的惡性循環。而這個詞在疫情期間於中國年輕人間迅速流行,用來形容在停滯經濟中爲求上進所承受的壓力。2020年,一段清華大學生邊騎腳踏車邊在筆電上打字的影片爆紅,「內卷」相關貼文隔年累積超過十億次觀看。

最初,一些年長評論者將其視爲「西方資本主義」的徵兆,但到2024年,中國製造商普遍虧損,爲了清掉國內賣不掉的庫存,以極低價格出口,導致美歐加徵關稅。

然而,隨着疫情過去,中國大陸的內卷延伸至經濟層面,特別是產業過度競爭。當前中國擁有超過百家電動車廠、數十家鋰電池與太陽能板企業,產能遠超市場需求,引發價格戰、虧損與壞帳。

政府將此形容爲「內卷化」的惡果。今年政治局與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治理內卷」列爲核心目標,要求企業穩定價格,地方政府縮減補貼,甚至籲勿再救助虧損企業。當局還考慮成立多晶矽「卡特爾」,以緩解太陽能產業的價格戰。

不過,專家指出,這些措施恐怕只是治標不治本。中國大陸經濟長期依賴投資而非消費推動,導致龐大過剩產能,不僅壓縮國內利潤,還引發對外貿易摩擦。相比美國與德國,中國大陸家庭消費僅佔GDP約40%,遠低於美國的69%與德國的53%。

外界建議,應透過減稅、提高退休金與醫療保障等方式刺激消費,才能真正緩解「內卷」危機。但北京仍對削弱國家對經濟的掌控保持戒心,改革步伐有限。

分析認爲,中國大陸寄望以「反內卷」之名,掩蓋外界批評其「產能過剩、低價傾銷」的壓力。然而,若缺乏結構性調整,中國經濟恐怕難以避免步上日本1990年代長期停滯的後塵。